汴渠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濬且长,汴流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艣相属进,餽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隋炀帝奢侈游乐,耗巨资挖凿河道。
千帆沿江向东南行进,各地被泛滥的洪水困扰。
李渊在晋阳举起义旗,杨广却在扬州沉迷享乐。
最终未能回到洛阳,昔日繁华的都城变成废墟。
哎呀,汴河的水,时至今日还未痊愈。
世人称颂汴河之利,我却是为汴水忧心忡忡。
利益和害处我岂能全然知晓?就让我试着讲清其中缘由。
汴水流得既深且长,滔滔不绝又激荡有力。
千里大地吐露气息,却耗尽万代人谋虑辛劳。
船只接连不断运送物资,永无止境地输送粮饷。
一个人供养自己的口腹之欲,却让百姓筋疲力尽榨尽膏油。
民众的力量消耗于公共事务,不敢私自收取一粒粮食。
地方官员和朝廷共享财政,不敢留下一尺的租税。
粮仓里谷物堆积如山,冗兵们却食不甘味。
国库的钱币已腐败穿孔,宫廷乐师仍在追求声色犬马。
我想要堵住汴河水,我想要破坏官家的船舶。
请您精简皇帝的赏赐,请您节约财政支出。
京城周围千里土地,足以满足国家所需。
废除转运使,让百姓自主经营。
天下不再转输粮饷,每个州都能自给自足。
去完善
释义
《汴渠》:石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借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改革愿望。诗中的“汴渠”即大运河的汴河部分。
1.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这两句描述了隋炀帝在修建运河时过于奢华的生活。其中“隋帝”指的是隋炀帝杨广;“荒宴游”形容他的奢侈生活;“厚地刳为沟”意指隋炀帝大规模挖掘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2.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这两句描绘了因运河开通后,船只往来繁忙,导致各地物资流动不畅。其中“万舸东南行”表示大量船只沿运河向东南方向航行;“四海困横流”意为全国各地因为物资的过度流动而陷入困境。
3.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这两句提及了隋朝末年的反隋战争。其中“义旗举晋阳”指李渊在晋阳起兵反抗隋炀帝;“锦帆入扬州”形容义军攻陷扬州城。
4.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这两句表达了扬州城被攻克后,隋朝灭亡,京城成为废墟的景象。其中“扬州竟不返”表示义军攻破扬州后未能顺利返回;“京邑为墟丘”描述了隋朝京城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土地。
5.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这两句感慨汴渠的存在给百姓带来的困扰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吁哉汴渠水”表达了对汴渠问题的关注;“至今病不瘳”意味着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6.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这两句表达作者对世人盲目认为汴渠有利的观点表示担忧。其中“世言汴水利”表示世人普遍认为汴渠有利;“我为汴水忧”则表示作者认为汴渠存在很多问题。
7.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这两句表示作者并非专业的水利专家,但尝试分析汴渠的问题所在。其中“利害吾岂知”表示作者承认自己不是水利专家,无法准确判断汴渠的利弊;“吾试言其由”则表示作者愿意尝试分析和解释汴渠存在的问题。
8. 汴水濬且长,汴流湍且遒:这两句描述了汴渠的特点,即河道宽阔且长,水流湍急且有力。其中“濬且长”表示河道宽阔且长度惊人;“湍且遒”形容水流湍急且力量强大。
9.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这两句指出汴渠的开通使得千里土地的地气得以流通,但也给万世人民带来了辛劳。其中“千里泄地气”表示运河的开通使得各地的资源得以互通;“万世劳人谋”则强调了为了维持运河的畅通,人们需要付出长期的辛劳。
10. 舳艣相属进,餽运曾无休:这两句描述了船只在运河上络绎不绝地运输物资的场景。其中“舳艣相属进”表示船只接连不断地航行;“餽运曾无休”意味着物资运输从未停歇。
11.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这两句表示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口腹之欲,百姓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一人奉口腹”代表统治者及其贵族的饮食需求;“百姓竭膏油”表示普通百姓为了供应这些需求,不得不倾尽所有。
12.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这两句表明百姓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国家征收,导致他们连少量的粮食都不敢留存。其中“民力输公家”表示百姓的劳动所得主要被国家征收;“斗粟不敢收”表示百姓为了不触犯国家的税收政策,甚至连少量的粮食都不敢留存。
13.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这两句描述了各级官员为了讨好统治者,不敢截留任何税收。其中“州侯共王都”表示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尺租不敢留”表示各级官员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敢私自扣留任何税收。
14.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这两句揭示了国家仓库虽然堆满了粮食,但由于军队臃肿,士兵仍然吃不饱饭的现状。其中“太仓粟峨峨”表示国家仓库中粮食充足;“冗兵食无羞”则反映出由于军队规模过大,士兵的生活水平很低。
15.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这两句描述了皇室为了追求享乐,花费大量的钱财用于宫廷娱乐。其中“上林钱朽贯”表示皇家园林的花费巨大;“乐官求徘优”表示宫廷音乐机构的经费充足。
16.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堵塞汴渠、破坏官船的愿望,以消除其对百姓造成的负担。其中“吾欲塞汴水”表示作者希望限制汴渠的使用;“吾欲坏官舟”表示作者希望破坏官方用于运输的船只。
17.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这两句建议统治者精简皇室开支,节约用度。其中“请君简赐予”表示作者希望统治者削减皇室的开支;“请君节财求”表示作者希望统治者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18.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这两句强调只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国家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满足民众的需求。其中“王畿方千里”表示全国土地面积广大;“邦国用足周”表示只要合理分配和管理,国家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19.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这两句建议废除负责物资运输的官员,重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其中“尽省转运使”表示作者希望取消负责物资运输的官员;“重封富民侯”表示作者希望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识之士封为富民侯,以鼓励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0.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即实现各地区自给自足,没有物资的长途运输。其中“天下无移粟”表示全国范围内不再需要进行粮食的长途运输;“一州食一州”表示各个地区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去完善
赏析
《汴渠》是宋代诗人石介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通过对隋炀帝开凿汴渠的描写,反映了历史上统治者的奢侈与人民的苦难。诗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呼吁统治者精简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实现国家繁荣。
首联“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描绘了隋炀帝为了满足个人享乐而大肆挥霍、疏浚汴渠的场景。颔联“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通过描述船只南下的情景,揭示了当时水运的繁忙及沿海地区的困境。颈联“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叙述了隋朝灭亡的经过,扬州成为一片废墟。尾联“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则以感叹的语气表达对汴渠水的忧虑之情,暗示了这一工程给后世带来的严重影响。
接下来,诗人转而表达自己对汴渠水的担忧。他对世人认为汴渠有利的说法表示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汴水虽长且深,但承载着沉重的运输任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这种现象,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停止过多的开支,限制官员的奢侈生活,将国家财富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农业等方面。诗人坚信,只有实行合理的政策,才能让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石介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的历史洞见和政治智慧。他以隋炀帝开凿汴渠的历史事件为例,批评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他提出了节俭治国、重视民生的政治理念,显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石介的一首描绘汴渠景象的《汴渠》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968年-1063年),这是北宋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石介此诗寄托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关注和忧患意识。
石介在此时期遭遇重大人生变故,他被贬官至濮州团练推官,一腔抱负无从施展。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到附近的汴渠进行游历,借此排解心中的忧愤。汴渠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为南北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石介在亲眼目睹了汴渠的美景和便利的水运之后,心生感慨,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汴渠》诗。
宋仁宗时期,北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另一方面,朝政逐渐陷入党争的泥潭。石介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对此深感忧虑,因此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通过描述汴渠这一重要的水利工程,他传达出对国家富强的期许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