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再登制科
雄辞磅礴压群英,再战戈矛锐更精。
裴度韬钤无失律,武侯节制是神兵。
千人尽服徂丘议,九合谁干小白盟。
帝宋开基八十载,连登科目独为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磅礴:形容气势宏大。
2. 压群英:超过其他英才。
3. 裴度:唐朝名臣,封为东都留守。文治武功,闻名于唐。
4. 韬钤:古代兵法书籍。
5. 无失律:指战争中不违反纪律和规律。
6. 武侯:指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侯。
7. 节制:军队指挥,这里意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8. 神兵:神奇的士兵,比喻英勇善战的部队。
9. 千人尽服:指裴度在历史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10. 徂丘议:指孔子游历陈、蔡时的谈话。这里借指裴度与其他官员的辩论。
11. 九合谁干: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与诸侯会盟的故事。这里借指威望和成就。
12. 帝宋:指北宋王朝。
13. 开基:开创基业。
14. 八十载:宋朝创建于公元960年,到诗作时间约八十年。
去完善
赏析
《安道再登制科》是北宋石介的一首赞美诗,用于祝贺他人再次科举中榜的贺词。此诗情感充沛、意境宏大,表达了诗人对诗词的炽热追求和对才子的敬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
1. 首联“雄辞磅礴压群英,再战戈矛锐更精”。这两句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士子们雄辩滔滔,如战神一般压倒群英,显示出无比的才华。“再战戈矛锐更精”则表达了学子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
2. 颔联“裴度韬钤无失律,武侯节制是神兵”。这两句诗人分别引用了唐代宰相裴度和三国名将诸葛亮的典故,强调才智卓越的人总是能够保持严谨的规律行事,犹如天赐的神兵般立于不败之地。
3. 颈联“千人尽服徂丘议,九合谁干小白盟”。这表达了诗人对学术争鸣的欣赏,认为只有这样激烈碰撞的观点交锋才能产生出真知灼见。同时,用古代名将之间的联盟暗喻学者们紧密合作并共享荣誉。
4. 尾联“帝宋开基八十载,连登科目独为荣”。这句话揭示了诗歌的背景,说明宋朝已开国80年之久,而再度登上科举之途成为许多人争相攀登的目标。诗人以此表达对国家和才子的深深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石介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诗歌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政治生涯上遭遇了很多挫折。他的诗作充分反映出他作为文人和士人的矛盾心态和对世事的洞察。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安道再登制科》是石介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韩琦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祝福和期待。这首诗创作的时期,约在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左右。当时石介身处官场多年,虽才华横溢、声誉颇佳,但由于党争激烈而未能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这让他痛苦不已。
其次,石介生活于北宋中期,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北宋初期社会繁荣稳定,科技、文化飞速发展,诗词歌赋更是独领风骚。然而朝廷内部的斗争也愈发严重,尤其是士人阶层的党争现象令人忧心。这种社会背景使得石介身在其间,既享受了文化繁荣的成果,又深受政治斗争的困扰。
综上所述,这首《安道再登制科》诗的背后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既揭示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及对科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北宋士人群体普遍面临的人生困境和精神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