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途中
细雨如尘散暖空,数峰春色在云中。
须知触目皆成恨,纵道多文争那穷。
飞燕有情依旧阁,垂杨无力受东风。
谁能会得乾坤意,九土枯荣自不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绵绵细雨像尘埃般洒向温暖的天空,几座山峰的春色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要知道,眼中的景色可能引起哀愁,即使有许多美好的诗文也难以诉说尽内心的苦痛。飞翔的小燕子还有情感,仍然依恋旧居,而垂柳却已经筋疲力尽,无法承受东风的吹拂。谁又能理解大自然的深意呢?九个地域的草木荣枯自有其规律和差异。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致与生活情感紧密相连。诗人以春雨、山峰、燕子等景物为线索,贯穿起整首诗歌的画面感。其中,“细雨如尘散暖空”描绘出春雨中的暖意,“数峰春色在云中”则勾勒出了春天景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的春日图景,犹如一幅幅水墨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在这美丽的画卷中,诗人并没有忘却生活中存在的忧伤和无奈。例如,“须知触目皆成恨”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遗憾的情感。同时,诗人又以“飞燕有情依旧阁,垂杨无力受东风”刻画了燕子和柳树的坚韧与柔情。这两句诗歌所传达的意境是深沉的,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却隐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最后,诗人在“谁能会得乾坤意,九土枯荣自不同”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世间万物的繁荣与衰败都是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学会理解和顺应这些规律,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首诗的主题并非单一的歌颂春天,而是借春天这一意象,引导人们对生活中的美好与痛苦进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暮途中》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春天即将结束时,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和诗人自身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末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因为战乱和迫害而流离失所,其中就包括李咸用。他曾在战乱中失去家园,被迫四处流浪,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段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唐朝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诗人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