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其五
我本湖山一老僧,业缘未断尚贪荣。
重来且了前生债,死去宁须后世名。
已绝尘嗔心不竞,那堪衰老病相萦。
散花天女今何用,为问维摩作么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经厌倦了尘世的纷争,心如止水,只想完成还未完结的事业。来世只是一个未知的概念,我在乎的是现在的生活。我的年纪已经大了,疾病缠身,但我的心仍然坚韧不屈。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和梦想,如今也只是过去的记忆。我现在只求内心平静,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去完善
释义
1. "湖山":指杭州西湖与灵隐山的总称,此处为泛指风景胜地。
2. "业缘":佛教术语,意为世间万事皆由因缘际会构成。这里指的是世俗间的缘分。
3. "贪荣":贪图荣华富贵。
4. "且了":暂且结束。
5. "前生债":前世所欠下的债务,这里比喻过去的功名事业。
6. "宁须":不需要。
7. "绝尘嗔":断绝尘世烦恼。
8. "心不竞":心境平和,不争强好胜。
9. "那堪":承受不住,无法忍受。
10. "病相萦":疾病缠身。
11. "散花天女":佛教中神话人物,是众神之使。这里代指权力和地位。
12. "维摩":维摩诘的简称,是佛教中一位领悟教义的居士。
13. "作么生":即"做什么",询问事情的缘由、动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有感 其五》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描绘自己心境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湖山一老僧”自喻,表达了对自己的命运和世事的看法。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我本湖山一老僧,业缘未断尚贪荣。”诗人在首联以“湖山一老僧”比喻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尽管身处喧嚣世界,内心却如湖山般宁静。但诗人仍感叹业缘未尽,尚未完全摆脱世俗的烦恼和荣誉。
2. “重来且了前生债,死去宁须后世名。”诗人认为,人们应该尽力去偿还过去的债务,而不必过于追求身后的名誉。这里传达了诗人看淡生死、放下功利的豁达态度。
3. “已绝尘嗔心不竞,那堪衰老病相萦。”诗人指出,他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和争执,但却无法抵挡衰老和疾病的困扰。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4. “散花天女今何用,为问维摩作么生。”诗人最后提到了“散花天女”这一佛教形象,她象征着佛教的教化与智慧。诗人借此询问佛陀,如何才能像维摩诘那样达到解脱的境界。这表达了诗人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感 其五》是南宋诗人蔡戡于乾道八年(1172年)创作的诗歌。此时,他担任四川宣抚副使,负责抗击金兵、恢复失地。在这段时间里,蔡戡深感国家危机,忧虑百姓疾苦,因此创作了一系列抒怀诗。
在乾道八年这段时间里,南宋国内政治局势较为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宋国边境,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国家的危机,蔡戡积极主张抗金,要求政府励精图治,恢复国土。他在担任四川宣抚副使期间,积极组织军事防御,争取战场胜利。
此外,当时儒家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也影响了蔡戡。他强调忠诚为国,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在他的一系列诗歌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又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意。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有感 其五》这首诗深刻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