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元应制

标题包含
上元应制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襄(998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山峰间灯火辉煌,端门方才迎来翠华降临。 帝王出游并非为了元宵之夜,快乐的事情仍能引起万众之心。 天上的光芒照耀着这美好的夜晚,人间的和气充盈了春天的气息。 要知道普天同庆的是华封祝的场景,四十年间惠爱的深厚怎能不令人感动。
去完善
释义
1. 高列千峰宝炬森:此句中的"高列千峰"形容焰火绽放如同一座山峰,"宝炬森"是焰火盛放的样子。 2. 端门:指首都的正门。 3. 翠华:皇帝出行时用于装饰车盖的翠鸟羽毛,这里用来代指皇帝的仪仗。 4. 三元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5. 宸游:皇帝出游。 6. 天上清光:天空中明亮的月光。 7. 阁春阴:暂时停下春天的阴暗。 8. 华封祝:古代神话中,华封人向尧祝福寿、富有、多子孙,称为华封三祝。这里比喻皇帝对百姓的恩德。 9. 四十余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此处是举其成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元宵佳节的应制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浓郁的诗情,展示了上元之夜皇家的盛大场面。诗歌开篇即展现出一派庄重华贵之气,"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描述了宫廷内外灯火辉煌、华丽璀璨的景象。接下来的“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更是表达出皇帝与民同乐的诚挚情感,使得欢乐气氛更加深入人心。“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表明天象祥和,万物繁荣,人与天地共庆盛世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一句“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是对皇帝的赞美,歌颂其40多年来广施仁政,带给百姓深深的关爱和幸福。整首诗通过对皇宫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皇帝与百姓的深厚感情,以此祝愿国家昌盛、人民安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元应制》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蔡襄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0年-1063年),具体年份无法确定。在这首诗中,蔡襄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宫廷上元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在蔡襄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他刚刚步入官场,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相对平顺,但在官场中也难免有一些波折。例如,他曾因为谏言宋仁宗广纳贤才而受到皇帝赏识,但也曾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而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得蔡襄对宫廷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为他创作《上元应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宋仁宗时期,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北宋王朝对内实行文治政策,对外则采取防御战略。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时代背景为蔡襄创作《上元应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