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
兰桡舣岸雷霆骇,疾雨狂风欲翻海。
吾人作意水石间,素志岂因风雨改。
悟适当如未悟人,衡山不知为开云。
鲁阳莫试挥戈手,郭泰何妨垫角巾。
山僧导我飞芒屦。要看渠师得道处。
雪喷鼎烹一斥回,千古涧流不东注。
我笑教师太豪雄,故令鬼物窥吾踪。
安得廓然无圣解,苍崖依旧飞白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兰舟泊岸雷霆响,狂风暴雨汹涌来。
我们在山水之间徜徉,坚定的志向不会被风雨撼动。
感悟人生如同未开悟时,衡山云雾难辨。
不要试图挥舞鲁阳戈,郭泰不妨戴上头巾。
山僧引我穿芒鞋,想看他们的得道之处。
雪水沸鼎茶香四溢,千年溪流不改流向。
我笑大师过于豪放,引得鬼魅窥视我的行踪。
但愿能豁然开朗不再困惑,苍崖上依然有白龙飞舞。
去完善
释义
1. 兰桡:诗人以兰桡指代坐船游览;
2. 雷霆骇:形容雷雨交加时的声音震撼人心;
3. 疾雨狂风:迅速的降雨与强烈的狂风,此处表现天气状况恶劣;
4. 水石间:在水中和石头之间,描绘诗人所处的环境;
5. 素志:平素的志愿或决心;
6. 悟当:理解应当事物并付诸行动;
7. 未悟人:未领悟事物本质的人;
8. 衡山:位于湖南省,这里诗人借用地名暗示山势险峻;
9. 开云:开放云朵出现景色,表示晴天;
10. 鲁阳:古代人物,擅长用矛刺日使之暂时停留,此处诗人引此寓意抗天意之力;
11. 挥戈手:有才能之人;
12. 郭泰:东汉隐士,此处诗人借用他的名号代表隐逸生活;
13. 垫角巾:放置头巾于肩上,意味着儒雅谦虚;
14. 飞芒屦:形容快步行走的样子;
15. 渠师:别人之师,别人的引导者;
16. 得道处:领悟真理的地方;
17. 雪喷鼎烹:描述山寺的情景,如泉水在炉上烧开;
18. 一斥回:比喻舍弃纷扰回归自然;
19. 千古涧流:描写山间流水源远流长;
20. 不东注:描绘溪水朝着西面流淌;
21. 豪雄:英雄豪杰;
22. 故令:故意让;
23. 鬼物:灵异之物;
24. 吾踪:诗人的足迹;
25. 安得:如何得到;
26. 廓然:开朗,通达;
27. 无圣解:没有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28. 苍崖:青山绝壁;
29. 白龙:白色巨龙,这里指瀑布水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鼓山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时的坚定信念和豁达胸襟。诗句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雷霆骇”、“疾雨狂风”等,形象地描绘出鼓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此外,诗人还以自己为中心,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诗人通过描述与山僧的交流以及对山川景色的感慨,展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邓肃作为一代文豪的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鼓山》是宋代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游览鼓山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初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邓肃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曾担任官员。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这段时期,邓肃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心灵的慰藉。鼓山是他的游历之地之一,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频仍。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远离政治,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宁静。邓肃也不例外,他通过游历和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综上所述,《游鼓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战乱与政治动荡,作者邓肃在这一时期遭受了人生的不幸,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了寄情山水,寻找心灵的慰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鼓山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