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提学挽词
文阵曾惊贤士关,青衿袖手仰登坛。
当年声价辉旸谷,晚节清贫奈岁寒。
地下修文屈颜子,人间谈易失丁宽。
传家赖有千人杰,三接天衢不作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文人墨客都曾惊叹于那些贤能之士的才华,他们身着青色学者服,无所畏惧地登上学术巅峰。这些人才当年备受推崇,光芒四射,但晚年生活却贫困潦倒,无法抵御岁月的寒冷。地下世界同样埋藏着众多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人世间探讨易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那位名叫丁宽的文人。家中的传人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着这千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智慧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天地相接也不在话下。
去完善
释义
1. 文阵:文学的阵营,这里指文人学士汇集的地方。
2. 曾惊贤士关:使贤士们吃惊的事情。
3. 青衿:指读书人。
4. 袖手:不参与某事。
5. 登坛:登上讲坛,这里指担任讲席。
6. 当年声价:即过去的名声和价值。
7. 辉旸谷:辉映日出的地方,比喻显要的地位。
8. 晚节清贫:晚年生活贫困。
9. 奈岁寒:忍受寒冷的岁月。
10. 地下修文:指在地狱里从事写作之事。
11. 屈颜子:使得颜渊感到卑微。
12. 人间谈易:人世间谈论容易之事。
13. 失丁宽:失去像丁宽那样的人才。
14. 传家:将家业传给后代。
15. 赖有:依靠着拥有。
16. 千人杰:众多的优秀人才。
17. 三接天衢:连接天上大道的三次机会,这里是说接受任命、升迁等好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词是为悼念一位名叫“林提学”的学者而作的。诗中通过对林提学生平的回顾,展现了他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的形象。首联描绘了林提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他登上讲坛的风采;颔联赞美他在年轻时候就声名显赫,晚年却保持着清贫的品质,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苦;颈联则表达了对林提学离世的不舍和惋惜之情,认为他去世后在地下与古代文人一同撰写文章,而在人间,人们对于易经的理解失去了他的指引;尾联则表达了作者相信林提学的后代会有杰出的人才出现,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先人的学问和智慧。整首诗语言庄重,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林提学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