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嗣恭正基提刑赴阙
从来贵阀多豪俊,失在矜持骄与泰。
白屋寒门亦有人,往往穷愁损英概。
得时旧恩报不暇,安能与语功名会。
骅骝摆首倦衔策,一蹶中途为伤駃。
簪缨要重畎亩壮,所养既完发亦大。
磨礲宝刀挫圭璧,更向天资才术外。
正基太师丞相后,学愽文清古冠带。
天机不露骥盘枥,云气虽升蜃沉海。
平生胸中未一出,万事食间宜少待。
语默机巧孟轲盗,颜色睢盱次山丐。
世故未能以身徇,家声欲传道犹在。
远别相知试一言,不是向人歌慷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豪门子弟多才俊,然而弱点在于骄傲自大、过于傲慢。
出身贫寒的人也有很多英才,他们常常因为贫穷困苦而消磨了英勇气概。
一旦有了机会就忙着报恩,哪有时间谈论功名呢?
就像马儿疲倦了不肯前行,一个踉跄就会伤害自己。
想要出人头地就要重视田间地头,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完整的滋养。
磨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不局限于已有的天赋和才艺。
你是太师的弟子,有学问又有风度。
你的才华就像千里马被关在马厩里,虽然才华横溢却无人知晓。
你内心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很多事情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再决定。
言语和行为上应戒除狡诈和虚伪,保持自然和真诚。
你还未能完全理解世界的复杂和真实,家庭传统的光芒仍在闪耀。
离别之际我想告诉你,不要一味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豪迈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程嗣恭正基: 人名,字正基,为唐朝宰相程元振的曾孙,曾担任新繁县尉、监察御史等职。
2. 提刑: 官职名称,全称为提点刑狱使,主要负责审理刑事案件。
3. 阙: 指皇宫,此处指的是皇帝所在的朝廷。
4. 矜持: 骄傲、自负。
5. 骄与泰: 过分骄傲和奢侈。
6. 白屋寒门: 指贫苦人家。
7. 穷愁: 贫穷困苦。
8. 英概: 英勇的气概。
9. 得时旧恩: 得到时机时的恩情。
10. 安能: 怎能。
11. 骅骝: 古代骏马,此处比喻人才。
12. 摆首: 摇头,表示不愿意。
13. 衔策: 鞭策,驱使。
14. 一蹶: 跌倒一次。
15. 中途: 半路。
16. 伤駃: 伤害骏马。
17. 簪缨: 古代官员的头饰,此处代指官员。
18. 重畎亩壮: 重视农民的力量。
19. 磨礲: 磨砺,磨练。
20. 宝刀: 比喻优秀人才。
21. 挫圭璧: 折损美玉,比喻人才受到压制。
22. 正基太师丞相后: 程嗣恭正基是唐朝太师程元振的后裔。
23. 学愽文清古冠带: 学识渊博,文采清雅,古代官员的标准。
24. 天机不露骥盘枥: 良马虽然不显露才能,但最终会脱颖而出。
25. 云气虽升蜃沉海: 虽然有青云之志,但尚未实现。
26. 平生胸中未一出: 一生从未施展过抱负。
27. 万事食间宜少待: 各种事情都应该耐心等待时机。
28. 语默机巧孟轲盗: 语言和行动应该机智巧妙,如同孟轲一样。
29. 颜色睢盱次山丐: 外表看似诚实,内心却别有用心,如同次山一样。
30. 世故未能以身徇: 虽然了解世故,但不能完全舍弃自己的原则。
31. 家声欲道犹在: 家族的声誉和传统仍然存在。
32. 远别相知试一言: 分别之前尝试对朋友说出真心话。
33. 不是向人歌慷慨: 这并不是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
去完善
赏析
《送程嗣恭正基提刑赴阙》这首诗描绘了冯山送别朋友程嗣恭时的情景和感慨。诗人认为出身豪门的子弟往往因为矜持和骄傲而失去豪杰的气概;而在寒门中的英才,却因穷困和忧虑而消磨他们的英武之气。诗中流露出一种“贫贱不能移”的自信和对友人的厚望。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程嗣恭的背景,他是太师丞相的后代,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然而他并没有显露自己的才能,而是像骏马一样卧在马槽里。虽然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他仍在默默努力,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最后,诗人鼓励友人:不论言语、沉默还是机巧,都应该以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世事;不要过分关注表面上的荣华,而要坚守自己的道义。这不仅是对朋友的告诫,也是对世人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做作的无情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程嗣恭正基提刑赴阙》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5年,当时是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逐渐恢复了稳定,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而作者冯山,字子山,他的生平活动主要集中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历任国子监主簿、秘书省著作郎等职。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刚刚卸任秘书省著作郎一职,开始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民生问题。
冯山作为一位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中的“提刑”指的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的官员,而“赴阙”则是前往皇帝所在的都城述职。由此可见,冯山希望这位新任提刑能够为国家百姓伸张正义,肃清腐败之风。
此外,冯山还关心民众疾苦,他在诗中写道:“几年监郡困疲民,闻说分忧向阙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地方政府官员为政不勤、民生疾苦的感受,同时也寄予了对新任提刑的厚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