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 其二
圣贤中道意何如,历历樊川论諌书。 要在致君成德业,不当沽直徇名誉。 平生忠义倾心际,后日经纶试手初。 得意古人多气义,弹冠应有旧簪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文中道意指的是什么?那便是贤明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樊川论谏书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的是一位忠诚而勇敢的大臣为了劝谏皇帝,用珍贵的樊川鸟羽毛制作了一份谏书。这表明领导者应该关爱百姓,保持谦卑和正义,不贪图个人名利,而是为人民谋福利。 因此,在追求道德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名声,而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生中最为忠诚和正义的时刻,应是我们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尽心尽力之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必将有机会展现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治理献上一份力量。 我们要以古代的仁人志士为榜样,他们秉持着崇高的品质和广阔的胸怀。当他们取得成就时,他们会邀请那些曾经一起奋斗的朋友共享喜悦,而不是独自享受胜利果实。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时刻保持谦虚和公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中道:中庸之道,指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樊川:唐朝文人杜牧的别号,这里代指杜牧。杜牧曾作《樊川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议论时政、劝谏皇帝的篇章。 3. 致君:使君主达到完美的境地,即辅佐君王治理好国家。 4.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和本领。 5. 弹冠:整理帽子,寓意准备做官或出任要职。 6. 簪裾:指古代士大夫的服饰,这里用来表示朝廷官员。
去完善
赏析
《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 其二》这首诗歌赞美了范百禄子功学士的忠诚正直和敢于担当的精神。诗人通过将范百禄与历史上的圣贤相比较,强调了他在为国家谋福利方面的卓越表现。在诗人的眼中,范百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利益去履行职务,更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种崇高的品质使得他成为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物。同时,诗人也相信范百禄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这首诗通过对范百禄品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对国家治理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987年左右的北宋时期,冯山写下了这首诗《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 其二》。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诗人冯山在当时是一位知名的文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为主,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时政的密切关注。 诗中提到的人物范百禄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和官员,被任命为知谏院,这是负责向皇帝提供建议和监督政府决策的机构。这首诗表达了冯山对范百禄的信任和支持,希望他能够在任期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的北宋,虽然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实际上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农民起义、外族侵略等问题让当时的朝廷感到压力。因此,像范百禄这样的官员担任知谏院一职,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冯山通过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