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怀十二首 其三
晚林脱余照,栖鸦上林端。
危枝不容足,踏踏殊未安。
相乘狐狸暴,宁苦风霜寒。
微生尚忧患,物理几相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的树林逐渐脱离了夕阳的余晖,栖息在树梢的乌鸦正安静地休息。树枝脆弱危险,使得乌鸦无法安然落脚。狐狸横行的世界如此混乱,寒冷的风雨让它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是多么的不易,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的残酷无情。
去完善
释义
"晚林脱余照":此处的“晚林”指的是傍晚的树林,其中的"脱余照"是指夕阳在树林间的残照。
"栖鸦上林端":"栖鸦"指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上林端"表示上林苑的最高处。
"危枝不容足,踏踏殊未安":"危枝"是形容树枝细而高,危险难以立足;"踏踏"有脚步声的意思,此句描述了行走在高危树枝上不能站稳的情境。
"相乘狐狸暴,宁苦风霜寒":这句用狐狸为患和寒冷的风霜来形容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
"微生尚忧患,物理几相残":"微生"是指生命短暂的人;"物理"在此有自然法则之意。这句寓意即使在短促的生命中仍有无数的忧虑与磨难。
去完善
赏析
《幽怀十二首·其三》冯山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树林中仅剩余晖,乌鸦在枝头栖息的景象。诗人以“晚林脱余照”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下来,通过描述乌鸦在上林端觅食的情景,揭示了自然界生物在恶劣环境下求生的艰辛。
第三句“危枝不容足,踏踏殊未安”进一步刻画了乌鸦艰难觅食的场景,突显出它们在险峻的树枝上行走时的不安与恐惧。此句中的“危枝”和“殊未安”传达出生命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与无助。
随后,“相乘狐狸暴,宁苦风霜寒”两句展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以及生命在面对逆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精神。这里的“狐狸暴”暗示了生存竞争的残酷性,而“风霜寒”则表明动物们在严寒环境中求生所经历的困苦。
结尾两句“微生尚忧患,物理几相残”道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以及自然界的无情规律。面对这些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诗人深感忧虑,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与关怀。整首诗通过对夕阳下的树林、觅食的乌鸦等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面临的苦难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幽怀十二首·其三》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这首诗歌大约创作于1070年至1090年之间,正值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个人方面,冯山的一生经历了科举的失意、官场的沉浮以及家庭的变故。他曾在朝为官,但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使他对世间的繁华和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生哲理意味。
在那个时代,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冯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功名富贵转瞬即逝的道理,劝诫世人要珍惜当下,把握人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