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行
郊外日暖春溶溶,十里不断人相从。
填填车马上坟去,踏尽青草行人踪。
松柏影重楸叶开,一区冢舍全家来。
展看酹酒聚头哭,哭尽更把松楸栽。
隔溪青冢高巍巍,塼片露出空余碑。
子孙因官往南北,温暖时节无人知。
虚有官阶又无食,旧日松楸已荆棘。
不及寻常百姓家,泉中却得儿孙力。
休休休,有子莫愿为公侯,有孙莫令从官游。
每到年年寒食节,尚有一杯羮,来到坟上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烂漫的郊外,成群的人们纷纷踏青扫墓。
车辆马匹载满扫墓的人,络绎不绝地碾过一片片的绿草。
松柏树下,一家人围在墓前,祭奠逝去的亲人,哭声此起彼伏。
祭拜完毕,再种上新松新柏,寄托无尽的哀思。
远处的青冢,高耸入云,只留下斑驳的石碑。
那些离乡的子孙,虽然顶着官阶的头衔,却无法为长眠的亲人送上温暖的关爱。
往昔的墓地如今已经杂草丛生,繁华不再。
反观普通百姓,他们却能在清泉旁为逝去的亲人们尽心竭力。
哎,算了算了。身为家长,宁愿子孙不要追求名利,不愿他们走太远。
只要能时常回到墓地,悼念亲人,就足够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冢:指墓地,此处是泛指。
2. 郊外:城市以外的地区。
3. 溶溶:形容景物柔美的样子。
4. 填填:形容行走缓慢的样子。
5. 马:马背。
6. 上坟:扫墓。
7. 踏尽:踩遍。
8. 松柏:常绿乔木,象征长寿和永恒。
9. 影重:枝叶茂密。
10. 楸叶:楸树的叶子。
11. 一区:一处。
12. 冢舍:墓穴旁的住房。
13. 展看:打开来看。
14. 酹酒:把酒倒在地上祭奠亡灵。
15. 聚头:聚在一起。
16. 松楸:松树和楸树,此处代指墓地。
17. 隔溪:相隔一条溪流的地方。
18. 塼片:砖块。
19. 碑:墓碑。
20. 子孙:后代。
21. 因官:因为做官。
22. 南北:泛指全国各地。
23. 温暖时节:春暖花开的季节。
24. 无食:没有粮食。
25. 旧日:过去。
26. 松楸:松树和楸树,此处代指墓地。
27. 荆棘:带刺的灌木丛。
28. 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家。
29. 泉中:地下的泉水。
30. 儿孙力:子孙的力量。
31. 休休休:表示感叹,劝诫之意。
32. 有子莫愿为公侯:有个儿子别让他当官。
33. 有孙莫令从官游:有个孙子别让他跟着官员四处游玩。
34. 年年寒食节:每年清明节。
35. 尚有一杯羮:还可以喝一口酒。
去完善
赏析
《青冢行》是一首描绘扫墓场景的古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扫墓时的热闹场面。开头两句“郊外日暖春溶溶,十里不断人相从”,描述了清明时节扫墓的人络绎不绝的场景。接下来几句“填填车马上坟去,踏尽青草行人踪”、“松柏影重楸叶开,一区冢舍全家来”,进一步展示了扫墓的人们带着祭品、鲜花,举家出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
诗人通过“展看酹酒聚头哭,哭尽更把松楸栽”、“隔溪青冢高巍巍,塼片露出空余碑”等诗句,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和哀思。而“子孙因官往南北,温暖时节无人知”、“虚有官阶又无食,旧日松楸已荆棘”则揭示了世家子弟虽有地位却生活困顿的现实。
最后四句“休休休,有子莫愿为公侯,有孙莫令从官游。每到年年寒食节,尚有一杯羮,来到坟上头”,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以扫墓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冢行》是宋代诗人冯山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诗人冯山便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勤奋好学,以诗文为业,却因科举不第而未能踏入仕途。尽管他的才华横溢,却一生清贫,郁郁不得志。然而正是这种人生经历,使他能够深刻洞察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
在《青冢行》这首诗中,冯山以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作为象征,表达了希望有才能的女子能够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寓意着自己的才学被埋没,渴望得到赏识和提拔的心情。此诗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又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才之士的重视,以及期望通过选拔人才来推动国家发展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