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成都知府邓润甫温伯内翰道中见寄
画舸秋离峡,长江水啮堤。
郡楼高送别,客袂掺分睽。
前后声难继,升沉分不齐。
私心常有待,得意幸相携。
千里闻鸣凤,三年倦割鸡。
一哀纒性命,万事错端倪。
英俊联翩起,清华直上跻。
平生依笔砚,俛首失锄犂。
同嗜餐秋菊,忘言病夏畦。
精粗分玉石,去住即云泥。
近列多鸳鹭,谁人享駃騠。
徊翔趋凤阁,隐约驾鸡栖。
训诰资温润,衣冠出品题。
风流清宪府,威望肃朝闺。
戏彩江湖乐,观涛岁月稽。
还朝垂拱北,易帅华阳西。
旧德倾中外,欢谣浃庶黎。
忽闻旌棨近,顿解簿书迷。
一笑何胜喜,高谈为少低。
长篇追杜老,余论及曹谿。
把酒听新阕,寻山傍小蹊。
欹斜行叠嶂,空旷上危梯。
拾掇留樽俎,萧疏愧糗藜。
故人难会遇,壮士合悲啼。
物理纷无定,年华去可凄。
王师行解甲,盟府重盘圭。
剑外声文铎,关中息战鼙。
时清数相见,宁望胯金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的画舸在秋季离开三峡,长江的水汹涌着河岸。
在郡楼的高处为朋友送行,分别之际宾客们依依不舍。
我们的声音难以跟得上时间的脚步,升沉起落各自参差。
私下里总期望有机会再次相聚,得意之时希望能相互扶持。
闻得千里之外的凤凰展翅,这三年来却疲倦如割鸡。
一场悲剧使生命缠绵不已,许多事情都藏着端倪。
英年才子接连涌出,才华横溢步步高升。
我这一生依赖笔墨纸砚,低头时忘记了耕犁农具。
共同喜好品尝秋菊之香,无言之中忘却夏日的菜畦之繁。
精致的与粗陋的分离如同美玉与石头,去留之间有如云泥之别。
最近的官吏多为贤才,有谁有幸享受到安逸的生活。
在朝廷之上踌躇满志,回到田野隐居山林。
礼仪教导充满温和关怀,衣着外观展现品位的意义。
清流政坛令人向往,威严礼仪肃然生敬。
嬉戏于江湖间欢乐无限,观看岁月潮起潮落。
重新返回朝廷的位置,替换元帅在华阳以西。
老人德高望重内外皆知,愉快的歌声传遍平民百姓。
忽然听说旌旗来临,立刻解开繁琐的公务。
笑语间满是欢喜,畅谈中更显尊重。
长篇诗歌追随杜甫的脚步,多余的话谈论到曹溪寺。
举杯聆听新的词曲,寻路走进山中幽径。
倚靠山壁登上叠嶂,空旷的山顶上方是陡峭的天梯。
整理行装留下碗筷,简陋的食物让内心惭愧。
老朋友难得相遇,壮士们共同哭泣。
世间万物纷繁无常,青春年华离去尤为悲伤。
朝廷的军队脱下战袍,盟约的重地再现辉煌。
剑外的呼声响起如同文铎,关中的战斗平息了战鼓。
时局清平期待重逢,不再盼望腰间挂金带。
去完善
释义
1. 峡:指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2. 长江水啮堤:描述长江水流冲刷堤岸的景象。
3. 郡楼:指州郡的城楼,这里指成都知府所在地。
4. 客袂掺分睽:形容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 声难继:指诗人的名声难以持久。
6. 升沉分不齐:形容诗人与友人在官场上地位有高低之分。
7. 鸣凤:比喻德才兼备的人。
8. 割鸡:形容处理小事。
9. 端倪:事情的起始和结束。
10. 鸳鹭:比喻朝廷中的官员。
11. 駃騠:骏马,这里借指优秀人才。
12. 凤阁:朝廷中枢机构。
13. 鸡栖:隐喻闲适的生活状态。
14. 训诰:教诲。
15. 品题:评价人物等级。
16. 清宪府:指掌管法纪的部门。
17. 朝闺:朝廷。
18. 江湖乐:游历江湖的乐趣。
19. 观涛:观看潮水的壮观景象。
20. 垂拱北:指在皇宫北面任职。
21. 华阳西:指华阳以西的地方。
22. 旧德:过去的道德风范。
23. 中外:指全国各地。
24. 戏彩:游戏娱乐。
25. 岁月稽:指时间的流逝。
26. 杜老:杜甫。
27. 曹谿:指禅宗六祖慧能所创立的曹溪宗。
28. 萧疏:荒凉。
29. 糗藜:一种干粮。
30. 物无理:事物变化无常。
31. 盟府:结盟的场所。
32. 盘圭:古代诸侯觐见天子时的礼物。
33. 剑外:剑门关以外的地方。
34. 声文铎:战争后的和平景象。
35. 关中:陕西省中部一带。
36. 战鼙:战争的声音。
37. 金犀:用金子装饰的马具。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在文学道路上取得成就的心情。诗人通过对长江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离别之际的情景。在诗中,作者以“前后声难继,升沉分不齐”两句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此外,诗人还提到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努力,如“平生依笔砚,俛首失锄犂”等句,表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敬仰。
在本诗中,诗人通过对成都知府邓润甫温伯内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表现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和目标的思考。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能够在文学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和新成都知府邓润甫温伯内翰道中见寄》,创作于北宋时期,为著名诗人冯山所作。此时正值北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冯山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年轻时便已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科举不中,因此对当时的科举制度颇有微词。在他的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诗中透露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