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同觉公上人眺慈恩塔六韵
九级耸莲宫,晴登袖拂虹。房廊窥井底,世界出笼中。
照牖三山火,吹铃八极风。细闻槎客语,遥辨海鱼冲。
禁静声连北,江寒影在东。谒师开秘锁,尘日闭虚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耸立的莲花宫殿有九层,晴天时登上高楼,袖子轻轻拂过彩虹。站在走廊向下看去,整个世界的景象都如同从笼子中展现出来一般。窗口的火光照耀着远方的山峦,风吹动着铃声飘散到八极之地。仔细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访客的语言,远远地就能辨别出海浪撞击岸边的声音。寂静之声连接着北方的宁静,寒冷的身影映照在东方的水面。叩拜师父打开神秘的锁链,尘世的阳光消失在空灵的虚空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九级:指佛教寺庙中的九重塔。这里特指西安大雁塔,又称慈恩塔。
2. 莲宫:亦称净坛或莲座,指佛寺。
3. 袖拂虹:比喻登高望远的景色如彩虹般壮丽。
4. 房廊窥井底:形容从高处俯瞰到的景观,犹如从井底观察四周。
5. 世界出笼中:这里“世界”指广阔的空间,“笼”指相对狭小的空间,意思是登上高处眼界开阔。
6. 照牖三山火:窗户透出远处的山景,即远眺的景致。
7. 吹铃八极风:铃声随风飘散在广袤的世界。
8. 槎客语:指诗人的谈话如同航行中的船只,驶向远方。
9. 遥辨海鱼冲:远处传来船帆激浪的声音。
10. 禁静声连北:指远处的静谧之音,向北延伸。
11. 江寒影在东:倒映在江面上的寒光景象,指早晨太阳初升的景象。
12. 谒师开秘锁:参拜师父时开启神秘的冥想境界。
13. 尘日闭虚空:表示关闭世俗杂念,心灵进入虚无境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一起登上慈恩塔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慈恩塔的壮丽景象,晴空下,莲花般的宫殿矗立在九级高台上,登上塔顶时衣袖似乎都能拂到彩虹。颔联和颈联分别写了从塔上俯瞰到的景观和对四周环境的感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眼前展开。其中“照牖三山火”指的是太阳照耀在窗户上,阳光强烈如熊熊燃烧的三山火;“吹铃八极风”则形容铃声如同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尾联表达了诗人谒见禅师时的感悟,感到世俗的烦恼都被锁在虚空中,心灵的净化如同遁入寂静的天地间。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传达了登高眺远的豪情壮志,以及佛禅静谧、超脱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同觉公上人眺慈恩塔六韵》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宣宗大中(847-859)年间,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时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在这一时期,李洞个人的生活也颇有些波折。他曾是权臣李德裕的门客,后因为种种原因受到排挤,离开京城,流寓各地。他在漂泊的生活中,曾一度沉沦,甚至有时衣食无着。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诗中,李洞以俯瞰的视角描述了慈恩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与觉公上人共享秋色、共游胜景的喜悦之情。在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