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中秉教授喜雨之作
入春绝无一声雷,赤日又将近夏末。
阴霾蔽天动经月,草木叶上积寸埃。
朝朝群望俱徧走,一毫及民更无有。
雨师远逃龙亦睡,江涩鱼跳鼍空吼。
初虽一雨慰望霓,明晨骄阳射到西。
田如石坚耕不得,栏卧牛犊壁倚犁。
诉天搏手嗟亡策,上山默扣真人宅。
忽然斗暗云墨黑,尽化焚焦作膏泽。
稽首谢天拜低头,郡寄且许臣分忧。
击瓯楼上望四野,只愿保此三年秋。
吾侪风萍偶接际,剩酝新秫储年计。
稻苗便秧粟已芽,稳藉清尊度今岁。
五更复闻簷溜声,欹枕不眠隔窗听。
公余一榻安禅处,姑借民谣当诗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时候没有打过雷,炎热的太阳接近夏季末尾。
整个月份天空都被乌云笼罩,草木的叶子上都落满了灰尘。
每天清晨大家都在期待着下雨,但雨水却丝毫没有降下。
雨神远远地躲着,龙王也在睡觉,江边的鱼跳跃,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虽然有一场雨缓解了干旱,但第二天早上阳光就直射西方。
田地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法耕种,牛和犁都在角落里休息。
向天空祈祷,焦急地寻找解决方法,来到真人的住处寻求帮助。
突然间,天空变得黑暗,所有的热气都化为滋润大地的甘霖。
感谢上天的恩赐,期待能够度过这个歉收的秋季。
我们这些生活在风中的人偶尔会相遇,只能酿点新酒来度过这个年份。
稻苗已经长大,粟子也已经发芽,我们可以安稳地度过这个冬天。
半夜又听到雨水滴落的声音,我躺在床上,隔着窗户倾听。
空闲时我就躺下冥想,用民间的歌谣作为我的诗句。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律来和诗。
2. 中秉教授:指一个名叫中秉的教授。
3. 赤日:炎热的太阳。
4. 阴霾:阴沉的天气。
5. 寸埃:极小的尘埃。
6. 群望:众人期望。
7. 一毫及民:一点点的好处都得不到。
8. 雨师:掌管降雨的神。
9. 龙亦睡:比喻天气干旱。
10. 江涩鱼跳:江水湍急,鱼儿跳跃。
11. 鼍空吼:鼍,鳄鱼;吼,咆哮。形容天气恶劣。
12. 望霓:盼望彩虹出现。
13. 骄阳射到西:形容阳光强烈。
14. 田如石坚:田地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法耕种。
15. 栏卧牛犊:牛犊躺在栏杆上。
16. 壁倚犁:犁靠在墙上。
17. 诉天搏手:向上天祈求。
18. 真人宅:仙人的居所,此处指寺庙。
19. 焚作膏泽:焚烧化作滋润大地的雨露。
20. 稽首谢天:磕头感谢上天。
21. 郡寄:地方官员。
22. 击瓯楼:击打瓦罐的楼台。
23. 安禅处:安静地打坐的地方。
24. 姑借民谣:暂时借用民间的歌谣。
去完善
赏析
《次韵中秉教授喜雨之作》是宋代诗人冯伯规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春季久旱无雨、百姓苦盼甘霖的情景,以及诗人与友人在得知降雨后的喜悦和对未来丰收的希望。诗中通过对天气变化、农民生活困境和祈雨活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关注农业生产的精神风貌。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季干旱无雨的困境,“入春绝无一声雷”,太阳接近夏季,却不见雨水滋润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植物无法生长,空气中弥漫着尘埃,人们焦急地盼望着降雨。然而,“雨师远逃龙亦睡”,似乎是天神忘记了人间的痛苦。
接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在干旱中的艰辛生活。田里的泥土坚硬得如同石头,耕牛也无法耕种;而农民们则无奈地守望着天空,期待老天能降下甘霖。
终于,暴雨降临,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困境。然而,诗人仍然担忧,这短暂的好转是否能持续下去?于是他来到山中,向神仙祈求长久的好天气。事实证明,他的祈祷得到了回应,乌云散去,阳光重新洒满大地。
此时,诗人满怀感激之情,祈愿丰收的美好景象能够实现。他想象着农田里稻苗茁壮、粟芽萌发的场景,心中的忧虑渐渐消散。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他倾听着屋檐下的流水声,感慨万千。
最后,诗人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心愿。他希望借着民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以此祝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中秉教授喜雨之作》是宋代诗人冯伯规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文人墨客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冯伯规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情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此外,他还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最终未能及第,但他的才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宋徽宗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当时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文人们经常在闲暇时相聚吟诗作画,交流彼此的心得。在这样的背景下,冯伯规结识了中秉教授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关注着民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百姓的生活状况,为社会的进步尽一份力量。
在某个旱季,他们得知久旱逢甘霖的好消息,欣喜之余,决定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于是,冯伯规创作了这首《次韵中秉教授喜雨之作》,以表达对雨水的感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