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月十六夜对月

标题包含
七月十六夜对月
云卷天高鸟鹊飞,满庭槐影转风枝。 可怜秋色谁分付,正是安仁作赋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随着天空的云卷云舒,鸟儿翱翔于天际,庭院里的槐树在风中摇曳生姿,影子也随之舞动。谁能真正领略这美好的秋色呢?这正是陶渊明当年作诗赋词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卷天高":形容天空中的云朵飘散,天空显得高远辽阔。 2. "鸟鹊飞":指喜鹊等鸟类在天空中飞翔。 3. "满庭槐影":指庭院中槐树的影子洒满庭院。 4. "转风枝":风吹过树枝,使树影摇曳。 5. "可怜秋色":指令人怜悯的秋天的景色。 6. "谁分付":此处"分付"意为分配或安排。"谁分付"可理解为"由谁来安排"的意思。 7. "正是安仁作赋时":"安仁"指的是古代著名文人潘岳(字安仁),他擅长写赋。这里暗示诗人正在创作诗词。
去完善
赏析
《七月十六夜对月》是一首描绘秋天月夜景色的诗。前两句“云卷天高鸟鹊飞,满庭槐影转风枝”,描述了天空高远、云卷舒,鸟儿飞翔的景象,以及庭院中槐树影子的随风摇曳。这些景象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凸显出秋天的宁静和肃穆。 后两句“可怜秋色谁分付,正是安仁作赋时”,诗人感慨秋天的到来和美丽景色并非人为所定,而是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所致。同时,诗人提到了古代文人范仲淹(字安仁),他在创作《岳阳楼记》时也一定领略过类似的秋色之美。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月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月十六夜对月》是北宋诗人傅察在公元1094年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内心感受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一年对于傅察来说意义重大,他因为才华横溢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北宋的政局却陷入了动荡之中。 当时,辽金两国对北宋形成了包围之势,内政方面也有各种矛盾和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傅察的心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个人的生存问题。这首《七月十六夜对月》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诗中写道:“月露珠晖,月色如水。”描绘了皓月当空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宁静、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中的战乱和政治斗争却让这种向往变得遥不可及。诗人通过对比月亮的明亮和现实的黑暗,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