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挽词三首 其三
榆社聆风远,兰阶托契深。
兴宗知有自,处贵独无心。
陇柏晞朝露,庭槐长夏阴。
如公更何恨,顾我尚沾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榆树下的风声遥远,兰花台阶寄托着深厚的情谊。
兴宗先生深知自己的才学,身处显贵却无炫耀之心。
早晨的阳光洒在陇上的柏树上,夏天的阴凉笼罩着庭院里的槐树。
像你这样的贤者还有什么遗憾呢?反而像我这样普通的人还在感伤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榆社:古代地名,今属山西省晋中市。
2. 聆风:聆听风声,这里指听取民间疾苦之声。
3. 兰阶:比喻高贵、有德行的人。
4. 托契:寄托信任,表示对他人的深厚感情。
5. 兴宗:指桓温,字兴宗,东晋名将。
6. 处贵:指身处高位。
7. 无心:没有世俗的欲望或考虑。
8. 晞:晒干,使...干燥。
9. 朝露:清晨的露水。
10. 庭槐:庭院中的槐树。
11. 长夏阴:夏日浓阴,表示天气炎热。
12. 如公:像你这样的人。
13. 何恨:有什么遗憾或不满。
14. 顾我:看我。
15. 沾襟:眼泪湿润衣襟,表示悲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沉痛悼亡之作,诗人以榆社、兰阶借指丧礼场所,表达对故人的敬仰与哀思。“兴宗”是逝者生前的字号,表示诗人认为逝者在身处困境时仍能坚持操守。而“处贵”表达的是诗人本人的处境,尽管地位显赫,却毫无虚荣之心。接下来的“陇柏晞朝露,庭槐长夏阴”则以象征手法,用景物描述表达了对逝者离去的心绪。末句则是诗人安慰自己,虽然心中充满悲痛,但仍要面对现实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充分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故友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挽词三首 其三》傅察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4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初期,金人南下,中原百姓疾苦不断。诗人傅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
在当时,年轻有为的傅察因为才华横溢,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十分清贵的职位。然而,由于家国山河破碎,诗人心系民生,对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苦难深感忧虑。傅察在任期间,多次上疏直陈时弊,并身体力行参与赈济灾民,为国家尽忠尽责。
在这个过程中,傅察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疾苦和不公,对民生和国家前途充满了担忧。因此,他在《又挽词三首 其三》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词中,他抒发了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以及对民众生活困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