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涤洞

标题包含
大涤洞
去县十八里,传名千万年。 三山空隔海,一柱独擎天。 骖驭歌司马,烧丹扣葛仙。 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到县城约十八里地,流传千古的名声万世留传。 三个山头分隔海平面,一根石柱独自撑起天空。 驾驭马车歌颂史马迁,探访炼丹者拜访葛洪仙人。 谁说尘世中的凡人骨头,也能继承先贤的光辉伟业。
去完善
释义
《大涤洞》: 郑国辅的这首五言诗描绘了大涤洞的美景和历史传说。 1. 去县十八里:县,指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去县十八里,表示距离县城大约十八里地的地方。 2. 三山空隔海:三山,这里是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大涤山、双髻山和小普陀山,它们分隔在海洋之中。 3. 一柱独擎天:形容大涤洞的标志性景点“天柱峰”,它像一根柱子一样独立支撑在天际。 4. 骖驭歌司马:骖驭,指的是三匹马共同拉一辆车;司马,古代官职名,这里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管辂。 5. 烧丹扣葛仙:烧丹,指炼丹,古代道家修行的一种方法;葛仙,指道教中的仙人葛洪,他曾在浙江天台一带炼丹修道。 6. 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在大涤洞这样具有仙气和灵性的地方,也能受到古人智慧的启迪和传承的看法。
去完善
赏析
《大涤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古诗。诗中“去县十八里,传名千万年”点明了诗人所描述的地方距离县城只有十八里远,但却拥有着传承千年的美誉。接下来的两句“三山空隔海,一柱独擎天”,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当地壮丽的山水风光。随后,诗人提及了司马相如的《骖驭歌》以及葛洪炼丹的故事,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地丰富人文景观的赞美。最后两句“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即使是一介凡夫俗子,也可以继承前贤的事业,追求人生的价值。整首诗节奏鲜明,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郑国辅的高超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涤洞》是明代诗人郑国辅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在明朝嘉靖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开始追求心灵的宁静,向往隐居生活。郑国辅本人也是一位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他更愿意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因此,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涤洞》一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对儒家经典产生质疑,开始追求个人内心的满足。这种风气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选择了隐居生活,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逸文化。郑国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大涤洞》,表达了对这种隐逸文化的认同和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