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
泥蟠蛰卧久潜踪,一旦青云得路通。
利物济人功已了,却遗凡骨返仙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久隐藏于泥土中的蟠龙终于腾飞,寻找到了通往青云的道路。它帮助了无数生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舍弃了凡间的肉身,回归仙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洞:即龙窝山龙洞,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
2. 郑国辅:明朝山西长治县人,曾任河南左布政使。
3. 泥蟠蛰卧:比喻潜伏不出。蟠,伏地而行。蛰,昆虫冬眠,引申为隐藏。
4. 一:全诗的“一”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旦”。
5. 青云得路通:意思是地位得到提升,平步青云。
6. 利物济人:指做善事,对民众有实惠。利,利益。济,帮助。
7. 功已了:指已经完成使命。
8. 却:但。
9. 凡骨:平凡的躯壳,肉体。
10. 返仙宫:意指进入仙境,死亡。
去完善
赏析
《龙洞》这首诗,以龙的传说和神话为主题,表达了诗人郑国辅对于人生、理想以及事业追求的独特思考。
首句“泥蟠蛰卧久潜踪”,描绘了巨龙在泥土中潜伏盘绕的形象,同时寓意着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困顿。诗人以龙自喻,暗示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历过漫长的困境与挫折。然而,这种困境并没有让诗人屈服,反而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二句“一旦青云得路通”,描述了巨龙一朝腾飞,直上云霄的场景。这里的“青云”象征着成功和机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认为,只要不放弃努力和希望,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第三句“利物济人功已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了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的愿望。
最后一句“却遗凡骨返仙宫”,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人的终极追求。在这里,“仙宫”象征着理想中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实现精神升华的向往。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完成了济世利人的使命,但依然要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内心的宁静与高远。
总之,《龙洞》这首诗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郑国辅对生活、理想和事业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洞》是唐代诗人郑国辅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618-907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富饶的时代,也是诗歌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都在文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郑国辅,生卒年不详,但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颇受欢迎。他在当时担任官职,可能与官场上的诸多事务有关,使他对自然界的向往更加强烈。龙洞作为自然景观的代表之一,吸引了诗人的目光,使他产生了创作灵感。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诗人借此机会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国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龙洞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