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迁国之亡天也歌以纪之
吴峰一发暮云孤,愁向湘累讯故都。
风去只余韵乐在,雁来还有帛书无。
杏坛有客陈孤注,平陇何人复五铢。
歌彻黍离风雨恶,南山深处叫乌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吴峰之巅独见夕阳下云雾飘渺,孤独的我在这座山上思念着故乡。
风吹过只留下了悠扬的韵律和欢乐的记忆,大雁归来是否带来了家乡的信呢?
在这个教书的学堂里我独自琢磨着学问,而田园里的农民却在耕作之余寻找那失去的货币。
当我唱完《黍离》这首悲伤的歌曲时,风雨突然变得猛烈起来,深山的乌鸟也在不停地鸣叫。
去完善
释义
1. 吴峰:指吴国的高山;
2. 发:远望;
3. 暮云孤:黄昏的云彩孤独;
4. 湘累:形容屈原一生潦倒不幸,这里是作者以屈原自比;
5. 故都:指被灭亡的国家都城;
6. 风去:风吹过后;
7. 韵乐:诗歌音乐;
8. 雁来:大雁飞来;
9. 帛书:古代写在丝绸上的信;
10. 无:没有;
11. 杏坛:孔子讲学的平台;
12. 陈孤注:描述的是孔子的情景;
13. 平陇:地名;
14. 五铢:古时候的一种钱币;
15. 歌彻:歌声结束后;
16. 黍离:根据《诗经·王风·黍离》中记载的民间故事;
17. 乌乌:乌鸦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江南四迁国之亡天也歌以纪之》是一首表达国亡痛楚和哀思的诗歌。诗中的情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繁荣的吴国与今朝哀鸿遍野的现状,揭示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首联“吴峰一发暮云孤,愁向湘累讯故都”,描绘了吴国山河破碎、残阳如血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沦亡的悲哀。同时,诗人以“愁向湘累讯故都”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故都沦陷的痛惜。
颔联“风去只余韵乐在,雁来还有帛书无”,通过对比风去雁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国家灭亡的现实。尽管昔日的辉煌已不再,但诗歌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却永存人间。
颈联“杏坛有客陈孤注,平陇何人复五铢”,揭示了国家灭亡后民生疾苦的景象。杏坛有客独自授课,而百姓却因战乱而无法重拾安定的生活。
尾联“歌彻黍离风雨恶,南山深处叫乌乌”,以《黍离》的故事隐喻国家的覆灭,表达了诗人对国亡的深深哀伤。同时,南山深处的乌鸦啼鸣,象征着混乱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南四迁国之亡天也歌以纪之》是唐代诗人唐泾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晚期,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国家内外交困,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唐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同情。
唐泾在唐朝晚期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曾多次被任命为地方官,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战乱,他多次被贬谪或调动,甚至一度被流放。这使得他对国家和民众的痛苦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这一时期,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国力日渐衰弱,外部面临吐蕃、南诏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内部则受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困扰。此外,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灾害,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这些都为唐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得以用诗歌来反映这个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