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亡
万里舆图入朔方,摇摇孤注海之阳。
石尤风恶云藏轸,天驷星沈月掩房。
岛上有人悲义士,水滨无处问君王。
羲和指着乌飞路,去去虞渊暮色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疆域扩展到遥远的北方,在海洋的阳光下微微颤抖。
狂风卷起乌云掩盖了天空,星辰黯淡,月亮也被遮挡。
孤岛上的百姓哀悼着英勇的义士,水边的土地无法寻找失落的君主。
太阳神指引着飞鸟的道路,逐渐消失在昏暗的夕阳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崖山亡:指南宋末年在崖山(今广东江门)发生的历史事件,宋军在与元军的战争中败北,皇帝赵昺投海自尽,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2. 唐泾:唐泾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或者指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他在南乡子中描绘了这一幕历史悲剧。
3. 舆图:古代地图的总称。
4. 朔方:北方。
5. 摇摇孤注:局势飘摇不定,孤注一掷。
6. 海之阳:海的北岸。
7. 石尤风:即逆风。
8. 云藏轸:遮住了车辙。
9. 天驷星:二十八宿中的天马座,这里暗指宋军将领张世杰。
10. 月掩房:月亮隐藏在房子后面,形容光线暗淡。
11. 岛上有人悲义士:指的是陆秀夫负幼帝跳海殉国。
12. 水滨无处问君王:描述人们在岸边找不到皇帝。
13. 羲和:太阳神,这里借指太阳。
14. 乌飞路:黑夜归途。
15. 虞渊:日落之处,也借指死亡。
去完善
赏析
《崖山亡》是唐代诗人唐泾的一首描绘历史悲剧的作品。全诗情感深沉,意味深长,形象地展现了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
首联“万里舆图入朔方,摇摇孤注海之阳”,表达了疆土丧失、国运危殆的情景。“舆图”指疆土,“朔方”在北方,暗示了元朝征服南宋的过程。“摇摇孤注”暗示南宋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颔联“石尤风恶云藏轸,天驷星沈月掩房”,借助自然景象烘托了战争气氛。“石尤风”是指恶劣的海风,这里象征战争的残酷;“云藏轸”表示船只受到风浪影响,隐喻战争的阻碍。“天驷星沈”暗指南宋朝廷的衰落;“月掩房”表示月光被遮挡,比喻国家不幸。
颈联“岛上有人悲义士,水滨无处问君王”,揭示了民众的悲痛和对皇帝的失望。“岛上有人悲义士”描述了民众为忠臣义士的牺牲而悲伤;“水滨无处问君王”表现了民众对皇帝失去信任的情绪。
尾联“羲和指着乌飞路,去去虞渊暮色苍”,借日落的景象传达出南宋灭亡的无奈。“羲和”是太阳的别名,这里用来指代时光流逝;“乌飞路”表示夜幕降临,比喻南宋衰亡。“去去虞渊暮色苍”描绘了日落时的悲壮景象,象征着南宋末日的来临。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崖山亡》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唐泾之手。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盛世繁华过后,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这首《崖山亡》时,唐泾已经历经人生波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曾一度官至五品,后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尽管生活遭遇挫折,但唐泾始终坚守文人风骨,关注民间疾苦,用诗歌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等问题日益严重。边疆战事不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唐泾深刻地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并借助诗歌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