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空中,牛的尾巴形成了如同泼墨般的乌云;而在大地上,牛头的方向则是一片风雨交织的景象。这风雨就如同许多匹马在车轴上翩翩起舞。突然之间,狂风大作,涛浪滚滚地卷过沙滩,声音之大就像有十万大军在一起呐喊。
那个放牛的孩子家就住在这溪水的西边,他一大早就骑着牛去溪水的那边放牧。由于突然下雨,他慌忙地冒着大雨渡过了溪流。等雨停下来,可以看到青山绿树,一片晴朗。
去完善
释义
1. 骤雨:指来得快、去得快的阵雨。
2. 华岳:南宋诗人,字子西,为抗金名将。
3. 牛尾乌云:形容浓云密布的天空景象。
4. 泼浓墨:比喻乌云厚重、低垂的样子。
5. 牛头:对“牛尾”而言,指天空的另一边。
6. 风雨翩车轴:形容风雨突然降临,如同车轮般迅速。
7. 怒涛:形容风雨的猛烈程度。
8. 顷刻:极短的时间。
9. 卷沙滩:表示风急浪高。
10. 十万军声:形容风雨声音之大。
11. 吼鸣瀑:以瀑布的轰鸣声喻风雨的声音。
12. 牧童:放牛的少年。
13. 溪西曲:溪流弯曲的地方,这里指放牧地点。
14. 侵早:很早的时候。
15. 骑牛:骑马。
16. 牧溪北:在溪流的对岸放牧。
17. 慌忙:匆忙。
18. 冒雨:顶着风雨。
19. 急渡溪:快速渡过溪流。
20. 骤晴:忽然间天晴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及雨后青山的景象。首句“牛尾乌云泼浓墨”以浓墨形容乌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乌云密布的情景;紧接着的“牛头风雨翩车轴”则通过“风雨翩车轴”来展示狂风暴雨的画面。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怒涛顷刻卷沙滩”与“十万军声吼鸣瀑”来形容风雨交加的声音和景象,更加突出了风雨之势。最后四句描述了牧童在雨中赶牛的情景以及雨过天晴、山色重绿的画面。
整首诗歌将自然现象与社会情境相结合,体现了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及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坚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的独特视角和高超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骤雨》是南宋诗人华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其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方面入手,来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中原沦陷,国家局势紧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诗人华岳置身其中,对时局深感忧虑。他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这个特殊时期,华岳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文学界的影响。当时的文人墨客多以议论时政、反映民间疾苦为主题,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这种风气对华岳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之,《骤雨》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诗人华岳在这个时期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在这种背景下,他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创作,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