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五更不睡

标题包含
五更不睡
擂罢城头鼓,膏凝烛下槃。 窗留三尺月,纩挟五更寒。 事事华巾结,年年纸帐宽。 梅花正好在,青女莫摧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翌(1097年-1167年),字新仲,号灊山居士,南宋诗人。他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 朱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朱松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曾任秘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响亮的击鼓声刚刚在城头停歇,油灯下的蜡烛已经凝固成油脂。窗户透出三尺月光,棉絮裹着刺骨的寒意。每件事情都在美丽的丝巾上系紧,每年的纸张帐幕都显得宽松。梅花开得正旺,请不要让青女来摧残它。
去完善
释义
1. 擂罢城头鼓:擂,敲击;罢,停止;城头鼓,古代用作报时的工具。 2. 膏凝烛下槃:膏,油脂;凝,凝固;烛,蜡烛;下,向下;槃,圆形器皿。 3. 窗留三尺月:窗,窗户;留,留下;三尺月,形容月亮的亮度。 4. 纩挟五更寒:纩,棉絮;挟,夹带;五更,指深夜时分;寒,寒冷。 5. 事事华巾结:事,事情;华巾,华丽的头巾;结,系紧。 6. 年年纸帐宽:年,每年;纸帐,纸质的帐子;宽,宽敞。 7. 梅花正好在:梅,梅花;正,恰好;好,美丽;在,存在。 8. 青女莫摧残:青女,传说中的女神名;莫,不要;摧残,破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五更不眠景象的诗。诗人在寂静的深夜中,感受着五更天的寒冷,窗外月光洒下,映衬出诗人孤独的身影。 “擂罢城头鼓,膏凝烛下槃”两句,以鼓声与烛光为线索,展开了一幅画面:五更天已到,城头的战鼓擂罢,而室内烛光下的蜡烛油已经凝固,这表明诗人在这漫长的夜晚中,一直在等待、期盼。 “窗留三尺月,纩挟五更寒”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氛围。诗人通过写窗户上的月亮和身上的丝棉衣,形象地表现了五更天的清冷。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之感,也暗示了环境的肃杀之气。 “事事华巾结,年年纸帐宽”则转而写诗人自身的情景。诗人用华丽的头巾紧裹住头部,又铺开了纸帐以抵挡寒冷,这些动作都传达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执着与坚守。 最后两句“梅花正好在,青女莫摧残”则是诗人对这个五更之夜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这个夜晚能够像梅花一样美丽动人,不要受到任何损害。这既是对自然的期许,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期许。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五更不眠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孤独、坚忍、期待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更不睡》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前后。在这段时间里,朱翌的生活经历了从宫廷到田园的变迁。他原本在南宋朝廷担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江西瑞州。在这一时期,朱翌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对朝廷功名的追求转向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仍在继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文人墨客们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朱翌作为一名诗人,他的作品受到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著名文人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在《五更不睡》这首诗中,朱翌通过描绘自己五更未眠的场景,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