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三首 其三
嬖人排孟子,通国诮匡章。
内省倘不疚,青蝇徒自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个宠臣排挤孟子,全国的人都责骂匡章。只要内心反省没有愧疚,那苍蝇也只能瞎忙了。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嬖人排孟子,通国诮匡章”起笔,阐明了作者对世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恐惧。这其中,诗人借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孟子的遭遇,另一个是战国时齐国的贤者匡章的境遇。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他们本身并无过错,但仍然受到了众人的非议和诽谤。由此,诗人表达了他对个人名誉的警惕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接着,诗人在“内省倘不疚,青蝇徒自忙”这一句中指出,假如一个人内心自省并无愧疚,那么外界的诽谤就像是一群嗡嗡作响的苍蝇,只是白费力气。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我们自身道德高尚,行为端正,就没有必要畏惧世俗的流言蜚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警三首 其三》是宋朝诗人李吕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在1126年至1127年间,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之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李吕作为一位爱国文人,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中写道:“鬓边黑发等闲抛,镜里朱颜容易槁。”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国事忧虑的深沉情感。此外,他还表达了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如诗句:“百工技艺皆奇绝,一粒丹砂谁辨真伪?”他这种担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心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