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乌夜啼(西湖)

标题包含
乌夜啼(西湖)
漾暖纹波飐飐,吹晴丝雨濛濛。轻衫短帽西湖路,花气扑春骢。 斗草褰衣湿翠,秋千瞥眼飞红。日长不放春醪困,立尽海棠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又字次夔,号东莱野人,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卢祖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卢知猷曾任太学博士,叔父卢知非曾任国子祭酒。在...查看更多
L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波光粼粼的水面泛起涟漪,阳光透过细雨显得朦胧。穿着轻便的衣衫和戴着头巾游走在西湖岸边,花香扑面而来。踏青时不小心弄湿了衣裳,眼前的秋千上挂着红花。天色还早不想陷入醉意中,于是静静地站立在海棠花下享受春风拂面。
L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乌夜啼:词牌名,又名“相见欢”。 2. 西湖:即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3. 漾暖纹波飐飐:指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如同荡漾的暖意。 4. 吹晴丝雨濛濛:形容雨后天晴的景象,细雨如丝,天空朦胧。 5. 轻衫短帽:轻便的衣衫和帽子,表示游春的装束。 6. 花气扑春骢:春天的花香扑鼻而来,扑向游人的马匹。骢,马匹的一种。 7. 斗草褰衣湿翠:描绘了人们在春光中尽情游玩的场景,斗草是古代妇女在清明节时举行的一种游戏。 8. 秋千瞥眼飞红:形容秋千上的人们欢快地玩耍,映衬着花朵凋谢的景色。 9. 日长不放春醪困:形容春日白昼漫长,让人容易感到困乏。春醪,春天的酒。 10. 立尽海棠风:表示作者在海棠花的香气中伫立很久,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L
去完善
赏析
《乌夜啼·西湖》是南宋词人卢祖皋的一首描绘西湖风光的词作。此词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湖春日的美好景色和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的情景,表达出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上片描述了西湖的景致。湖面波光粼粼,阳光照耀下仿佛闪烁着光芒;细雨蒙蒙,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接着写游人轻衫短帽,骑着马欣赏沿途的花朵,香气扑鼻而来。下片进一步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热闹场景。人们忙着采摘花草,衣服沾湿了;有人在秋千上玩耍,转眼间看到花朵飘落。最后两句表达了春天漫长,人们不愿离开,尽情享受美酒和风光明媚的海棠景象。 整首词语言优美,色彩鲜明,充满生机活力,使人感受到西湖的春天生机勃勃,美不胜收。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在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L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夜啼·西湖》是南宋词人卢祖皋的一首描绘西湖景色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24年左右,正是南宋晚期。在那个时候,北宋的灭亡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西湖作为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一大胜景,依然繁华如昔,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场所。 卢祖皋当时身处这个动乱的年代,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他目睹了西湖的美景,却也因此感慨万千,于是将心中的情感诉诸笔墨,创作了这首《乌夜啼·西湖》。 词中以“波上东风摆翠荷”一句开篇,描绘出西湖美丽的景色。紧接着用“断桥孤屿”和“三竺两峰”两处著名景点,进一步展现了西湖的魅力。而“柳梢残月”和“梧叶催霜”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表现出时光的无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以“歌声随棹”、“梦已惊荷”等描绘出西湖边上的热闹景象。最后以“向蓬莱”结尾,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整首词婉转深情,充分展现出了卢祖皋词人的才情。
L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