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答 其三
孤风独上子陵台,藻思天然顷刻开。
银烛不妨花下照,铁心肯向赋中回。
休怀濯锦江边梦,早应筑沙堤上来。
急裹紫霞望公至,也教凡卉识仙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风儿吹拂着子陵台,思绪如同水藻般自然地涌现在这瞬间。
点亮银烛照亮了花园中的鲜花,坚定的内心让我在这里焕发新的生机。
不要留恋那江水边的梦想,你应该早早地来到这沙堤之上。
身着紫霞的我期待着你的到来,让这些平凡的草木也能见识到神仙的风采。
去完善
释义
1. "孤风独上子陵台":子陵台,即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江畔。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孤独形象,以表达诗人在孤独的境地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藻思天然顷刻开":藻思,指才情横溢的思绪;天然,形容事物自然而然地发生;顷刻,形容时间短暂。此句意为诗人的才情在瞬间得以展现,表达出诗人对创作灵感的自豪之情。
3. "银烛不妨花下照":银烛,指明亮的烛光;花下,指花前月下,寓意美好的时光。此句意为明亮的烛光照耀在美丽的花朵之下,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欢乐景象。
4. "铁心肯向赋中回":铁心,指坚定的意志;赋,指汉代的抒情小赋。此句意为诗人具有坚定的意志,愿意将他的情感投入到赋的创作之中,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5. "休怀濯锦江边梦":濯锦江,即四川省成都市的锦江;梦,指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句意为不要再怀想着锦江边的美好梦境,表达了诗人希望从幻想回到现实的愿望。
6. "早应筑沙堤上来":筑沙堤,古代官员退休后的闲适生活;来,表示来到这样的生活中。此句意为诗人应该早早过上闲适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 "急裹紫霞望公至":紫霞,象征吉祥的云彩;望公至,期待友人来访。此句意为诗人期待吉祥的云彩带来友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盼。
8. "也教凡卉识仙莱":凡卉,指平凡的花草;仙莱,指传说中的仙草。此句意为让那些平凡的花草也能领略到仙草的风采,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才华传递给更多的人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再答 其三”,是诗人赵汝腾写给某人的第二首诗回应。诗的韵律节奏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诗人通过描绘孤独、高洁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心态。他表达出一种摒弃尘俗、追求纯洁的精神境界。
首联以“孤风独上子陵台”开篇,既展示出诗人孤独的身影,又巧妙借用严子陵(汉朝隐士)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紧接着,“藻思天然顷刻开”传达出诗人才思敏捷、创作灵感源源不绝的特点。
颔联用“银烛不妨花下照”写出夜晚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而“铁心肯向赋中回”则暗含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颈联“休怀濯锦江边梦”是一个转折,提示人们不要沉溺于奢侈生活与名利欲望。诗人随后在“早应筑沙堤上来”中指出,及早回归纯净质朴的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尾联以“急裹紫霞望公至”作结,既表明盼望对方来临的心情,同时也寓意着渴望与对方共同欣赏美好景致的心愿。而“也教凡卉识仙莱”则是寄希望于对方也能像自己一样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答 其三》是南宋诗人赵汝腾在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而北方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赵汝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友人寄予的厚望。这一年,他因病辞去了中书舍人的职务,但心中仍牵挂着国家大事。他在诗中写道:“汉家天子使匈奴,万里烽烟接塞垣。”这里的“汉家天子”是指宋朝皇帝,“匈奴”则指北方的金国。诗人以此比喻当时宋金之间的紧张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此外,赵汝腾还提到了“断桥流水绕孤村”的景象,这是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附近的乡村风光。虽然江南地区相对安宁,但诗人依然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人民的困苦。他期望友人能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为国家解忧、为百姓解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