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倾听风声和雨滴声中度过了清明节。愁绪使我对花草产生关注,编写了祭奠的花名。楼前的道路被绿色遮掩,那是我们分别的地方,每一缕柳丝都蕴藏着无尽的柔情。初春微寒,醉酒之中,我在拂晓的梦中聆听着黄莺的啼鸣。
每天我都会去西园的亭子打扫。依然欣赏着晴朗的天空。蜜蜂不断飞来飞去,秋千上的绳索仍有当年的香气。遗憾的是,我们的爱情没有结果,只留下长满青苔的小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风入松:词牌名。
2. 瘗(yì)花铭:纪念花的死亡。
3. 西园:园林的名称,这里可能指代西湖周边的园林。
4. 双鸳(yuān):指女子所穿的鸳鸯绣鞋。
5. 幽阶:幽静的台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风入松的曲调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词人丰富的情感。首句“听风听雨过清明”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是借清明时节的风风雨雨表达出心中的哀伤之情。接下来的句子中,词人将愁绪寄托在风中,草中,柳枝上,道出丝丝柔情,让人感受到他对失去的感情的无限怀念。下阕则通过写景寄情,表达出思念之情和对过去的深深怀念。
整首词词境朦胧,感情真挚,意象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堪称古诗词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在这段时间里,金兵入侵,国家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吴文英的词作多表现了当时的离乱之苦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在这首《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中,吴文英以“听风听雨”的形象描绘了战乱中的自然景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痛苦生活。同时,通过“过清明”这一时间节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中的“梦也需留连”则反映出人们在战乱中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