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为爱妖娆恼病怀,翠屏锦幄护香荄。
真教花事从头尽,却把东风满室开。
一缕暗藏金世界,千重高拥玉楼台。
螯汤池馆依然在,游子年年来不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因为爱得浓烈反而让人生病忧愁,在翠绿的屏风和华丽的帷幕下守护着香气四溢的花儿。
如果真的要让花开得绚烂,就应该从最初开始绽放,而不是等待春风吹过整个屋子。
金色的光芒隐藏在这天地间,千重的花朵簇拥着高高的楼台。
尽管有着美味的螃蟹汤和别致的池塘、房屋,但是离开的人却再也没有回来。

去完善
释义
1. 妖娆:美丽;妩媚。这里形容牡丹花的美丽。
2. 病怀:生病的心情或感觉。这里指作者因看到美丽的牡丹花而暂时忘记病痛。
3. 翠屏:绿色的屏风,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的叶子。
4. 锦幄:华丽的帐幕,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的花蕾。
5. 香荄:植物的种子。这里指牡丹花的种子。
6. 花事:花卉的生长情况。这里指牡丹花的生长情况。
7. 金世界:金色的世界,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的花朵。
8. 玉楼台:华丽的楼阁,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的高大形象。
9. 螯汤池馆:古代的一处景点,这里的“螯汤”指的是用螃蟹熬制的汤。
10.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去完善
赏析
《牡丹》潘牥这首词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雍容,以及它的生命力。首句“为爱妖娆恼病怀”表现了牡丹花的独特魅力,让人为之倾倒。接下来的“翠屏锦幄护香荄”则描绘了牡丹花受到精心呵护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真教花事从头尽,却把东风满室开”这两句中,诗人以“真教花事从头尽”表现出牡丹花开时令人惊艳的景象,而“却把东风满室开”则意味着牡丹花的力量强大,仿佛可以驱散一切阴霾。
“一缕暗藏金世界,千重高拥玉楼台”两句通过对牡丹花细致地描绘,展现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和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最后两句“螯汤池馆依然在,游子年年来不来”则以螯汤池馆的典故,暗示出牡丹花的美丽依然吸引着众多人,尽管他们或许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前来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是南宋诗人潘牥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145年。此时正值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时期。
潘牥(1197-1267),字公达,号长春居士,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破亡、百姓疾苦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把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寄托在咏物诗上,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金兵南下侵扰南宋,使得江南地区战火四起,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潘牥一方面关注民生疾苦,另一方面也担忧国家的命运。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寓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例如在《牡丹》这首诗中,他以牡丹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