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茅山

标题包含
游茅山
句曲山中古洞天,金堂玉室地相连。 方当蘧子知非日,已过茅君得道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句曲山:位于江苏句容市东南,是茅山的一个分支。因形似“句”字,故称句曲山。 2. 金堂:指用金子装饰的厅堂,这里指道观。 3. 玉室:指用玉石装饰的卧室,这里也指道观。 4. 蘧子:指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以贤明著称。此处借指滕宗谅自己。 5. 知非日:成语“知非为智”之意,知道错误就能改正,这才是明智的人。 6. 茅君:指茅盈,相传他是茅山的创立者,创立了道教茅山派。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游茅山》中,诗人滕宗谅通过对茅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个人修仙道路的追求与思考。诗的开篇“句曲山中古洞天,金堂玉室地相连”,以丰富的想象勾勒出茅山的美景:古老的洞穴、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白玉砌成的居室相互映照,给人以无尽的视觉享受。在这里,滕宗谅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彰显了茅山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的两句“方当蘧子知非日,已过茅君得道年”,则是通过典故抒发诗人的情感。“蘧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他曾感叹自己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的过失。而“茅君”则是指东汉时期的道士茅盈,他在句曲山修炼成仙。在这里,滕宗谅以蘧伯玉的悔过自新精神激励自己,同时也借茅君的得道成仙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的笔下,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个人境界的提升,更是对社会道德的弘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茅山》是宋代文学家滕宗谅的一首描绘茅山胜景的诗作。这首诗歌颂了茅山的壮丽景色和道教文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宗教的信仰。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诗词歌赋盛行。在这个时期,滕宗谅因其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出任翰林院学士。然而,好景不长,他因卷入政治纷争而被贬谪至偏僻的茅山地区。 在茅山地区,滕宗谅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期。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词歌赋,领略山水风光。在这段时间里,他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当时,茅山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茅山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滕宗谅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茅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敬仰。 总之,《游茅山》这首诗是在滕宗谅被贬谪至茅山地区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个人经历,也展现了茅山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