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自写苏黄像
海风吹发如短蓬,精魄弄成秃鬓翁。
归来已觉阳羡邻里喜,不似雪堂概江空。
六年岁月幪尊中。何况如今一螺墨,
安能及公目如初生犊。细观此画尤崛奇,
两观巉岩无剩肉。百年光景春梦婆,
人閒遂少天上多。一炷清香留永日,
柰此堂堂不语何。譬如宝鼎沦洄水,
万夫之力那能起。后来博古彼谁子,
犹写雄深吞簠簋。不然岂徒有三足两耳□□,
天地中閒泣神鬼。□□人之龙,
文之虎,人言海内四学士,
又云苏门之六子。洪崖肩高万丈余,
谈笑拍摩何轩渠。当为谁作前者王,
当为谁作前者王,当为谁作后者卢。
诗到圣时不读书,高处岂独煮汤坐团蒲。
岂非迢迢百世下,好事亦写苏黄图。
又非中郎虎贲之有身,又非叔敖身后之□死。
典刑摩诘劣少须,一丈精神三尺素,
光芒射人数百步。布袍便是山谷褐,
可能其中有菜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海风吹动短发如同蓬松小篷,精神寄托在秃顶老翁上。回来的时候已经感受到阳羡邻里的喜悦,不像雪堂那样空空荡荡。这六年的岁月里都在你的酒杯中度过。更何况现在我手中的这一幅画作,怎能像您那样目光如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纯净呢。仔细观看这幅画作,尤其奇特的是两座壮观的山峰没有多余的纹理。百年的光阴就像一场春梦,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少了,但天上的事情却多了。一炷清香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一天,对此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就像宝鼎深陷水中无法抬起一样,一万个人也无法把它捞起来。后来的那些研究古代事物的人,他们仍然可以画出雄伟深邃的画作来。否则,怎么能只是有三个脚和两个耳朵的东西呢,天地之间的鬼神都会为此感到悲伤。人的佼佼者,文章的大师,人们说海内有四位才子,又说他们是苏门的六位弟子。洪崖的肩膀比万丈高,他谈笑之间又是多么的风流倜傥。他会为谁去创作那些作品呢?诗歌到了圣人那里就不再需要读书了,高处的境界难道只是为了坐着团蒲取暖吗?难道不是在遥远的未来,人们还会把苏黄的作品流传下去吗?也不是因为中郎虎贲有生命,也不是因为叔敖死了以后所创作的。王维的画作实在难以企及,一百尺长的画作充满了三寸大小的精神,光芒照射出数百步远。穿着布袍的画家就是山谷褐,或许他的肚子里装满了蔬菜吧。
去完善
释义
1. "海风吹发如短蓬":指头发被海风吹得散乱,如同短小的蓬草。
2. "精魄弄成秃鬓翁":意为自己把精力都投入到书画中,以至于头发都变秃了。
3. "归来已觉阳羡邻里喜":这里指的是自己回到阳羡,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阳羡是诗人生活的地方。
4. "不似雪堂概江空":与苏轼的《雪堂》一诗相比,自己的作品没有那么宽广的意境。
5. "六年岁月幪尊中":在这六年的岁月里,诗人一直在努力创作。
6. "一螺墨":形容画作中墨色的运用。
7. "安能及公目如初生犊":用初生牛犊的眼睛来形容苏黄二人的目光炯炯有神,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8. "两观巉岩无剩肉":形容画作中的两座山形似巉岩,没有多余的肉。
9. "百年光景春梦婆":比喻人生的短暂,如梦境一般。
10. "人閒遂少天上多":在人间看到的东西比较少,而在天上看到的则比较多。
11. "一炷清香留永日":表示对苏黄的敬仰之情。
12. "柰此堂堂不语何":意思是苏黄二人如此才华横溢却不愿意表达,让人感到无奈。
13. "譬如宝鼎沦洄水":就像宝鼎沉入了水中,无法被人捞起。
14. "万夫之力那能起":即使有千万人之力也无法让宝鼎浮起来。
15. "后来博古彼谁子":指后代的那些博学之人。
16. "犹写雄深吞簠簋":形容画家们将雄浑深沉的意境融入到了画作之中。
17. "三足两耳□□":此处原文有缺字,具体意义暂不可考。
18. "天地中閒泣神鬼":形容画作的意境震撼人心,连神鬼都会为之哭泣。
19. "人之龙":指苏黄二人在人才中的地位犹如真龙天子。
20. "文之虎":形容他们的文章如同猛虎一样威风。
21. "人言海内四学士":指人们常说的海内四大才子。
22. "又云苏门之六子":又说他们是苏门的六个弟子。
23. "洪崖肩高万丈余":形容洪崖的高度非常高。
24. "谈笑拍摩何轩渠":指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非常开心。
25. "当为谁作前者王":指应当把谁看作是前王的继承人。
26. "当为谁作后者卢":指应当把谁看作是后卢的继承者。
27. "诗到圣时不读书":到了写诗的巅峰时期,就不用再读书了。
28. "高处岂独煮汤坐团蒲":在人生的高处,难道只是坐在蒲团上煮汤喝吗?
29. "岂非迢迢百世下":难道不是在遥远的后世。
30. "好事亦写苏黄图":喜欢做善事的人也会去画苏黄的画。
31. "又非中郎虎贲之有身":这句原文有缺字,具体意义暂不可考。
32. "又非叔敖身后之□死":这句原文有缺字,具体意义暂不可考。
33. "典刑摩诘劣少须":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的画虽然技法高超,但还缺少一点东西。
34. "一丈精神三尺素":形容画作的精神风貌。
35. "光芒射人数百步":形容画作的光芒可以照射出很远的距离。
36. "布袍便是山谷褐":这句原文有缺字,具体意义暂不可考。
37. "可能其中有菜肚":这句原文有缺字,具体意义暂不可考。
去完善
赏析
《题自写苏黄像》是元朝画家、文学家龚开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苏轼和黄庭坚画像的描绘,表达了对两位文学大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见解。
“海风吹发如短蓬,精魄弄成秃鬓翁。”诗人首先通过比喻,描述了苏轼和黄庭坚的形象。他们就像被海风吹拂的头发一样,虽然看似短小,却充满了力量。他们的精神如同一个秃鬓的老者,虽然已经年岁已高,但仍然充满活力。
“归来已觉阳羡邻里喜,不似雪堂概江空。”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形容苏轼和黄庭坚在文学界的地位。他们就像是阳羡的邻里,他们的回归让周围的人感到欣喜;他们又像雪堂那样,以一己之力概括了整个江水的空旷。
“六年岁月矇尊中。何况如今一螺墨,安能及公目如初生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才学的谦虚态度。他觉得自己的才能只是粗略地模仿了苏轼和黄庭坚的才华,远远无法与他们相比。
“细观此画尤崛奇,两观巉岩无剩肉。”诗人通过对画像的观察,进一步强调了苏轼和黄庭坚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形象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没有丝毫的瑕疵。
“百年光景春梦婆,人闲遂少天上多。一炷清香留永日,柰此堂堂不语何。”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感慨。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春梦,只有很少的人在人间留下痕迹,而更多的人则去了天上。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永远记住苏轼和黄庭坚的光辉形象。
“譬如宝鼎沦洄水,万夫之力那能起。”诗人在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了苏轼和黄庭坚在文学界的地位。他们就像是沉入水中的宝鼎,即使有无数的人试图举起他们,也无法撼动他们的地位。
“当为谁作前者王,当为谁作后者卢。”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能够继承苏轼和黄庭坚衣钵的人呢?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继续发扬他们文学精神的人。
“诗到圣时不读书,高处岂独煮汤坐团蒲。”诗人认为,诗歌发展到巅峰时,并不是仅仅依靠读书就能达到的。只有在更高的境界中,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魅力。
“岂非迢迢百世下,好事亦写苏黄图。”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的期望。他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和研究苏轼和黄庭坚的作品,让他们的事迹得以流传百世。
“又非中郎虎贲之有身,又非叔敖身后之□死。”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苏轼和黄庭坚的独特之处。他们既不像中郎那样,因为拥有虎贲之气而被人铭记;也不像叔敖那样,因为身后之事而让人怀念。
“典刑摩诘劣少须,一丈精神三尺素,光芒射人数百步。”诗人在这里将苏轼和黄庭坚与摩诘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要超过摩诘。他们的精神和才华如同阳光一般,可以照亮周围的一切。
“布袍便是山谷褐,可能其中有菜肚。”诗人在这里再次通过比喻,描述了苏轼和黄庭坚的形象。他们虽然穿着普通的布袍,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和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自写苏黄像》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当时诗人已经78岁高龄。
在诗人的晚年时期,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动荡。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频发,社会秩序混乱,这让原本就生活困苦的龚开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怀念起了宋代文豪苏轼和黄庭坚的风采,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用才华与勇气去抵抗命运的不公。
与此同时,元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败迹象。由于蒙古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感到不满,纷纷寻找精神寄托。在这种背景下,龚开通过描绘苏轼和黄庭坚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