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夜望月

标题包含
秋夜望月
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 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如同镜子,映照出心中的不宁。秋风中的桂花和树木更显秋意,夜晚的池塘带着寒冷的水汽。 云朵般的桂枝纯净无尘,草地上的露珠凝聚成团。我苦苦思念的人儿在何方?唯有长久地凝望,独自叹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姚崇(650-721):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2. 《秋夜望月》:诗题。 3. 明月:指天上的月亮。 4. 有余鉴:月亮明亮如镜,能照见万物。 5. 羁人:指离家在外的人。 6. 殊未安:犹言“尚不安宁”。 7. 桂:指桂树,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有特殊的香气。 8. 秋树晚:秋天的傍晚时分。 9. 波入夜池:形容水面波纹在月光下显得寒冷。 10.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11. 云枝:高空中的树枝。 12. 光光:明亮耀眼。 13. 草露团:露水凝聚在草上形成的水珠。 14. 所思:心中所想的人或事。 15. 迷所在:迷失了方向或目标。 16. 长望:长时间地仰望。
去完善
赏析
《秋夜望月》是一首描绘秋夜月色、表现诗人心情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月亮、桂花、水面等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萧瑟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首联“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写月亮明亮如镜,照映万物;而诗人却漂泊在外,心境不安。这一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描述了秋天的桂花和夜晚的水面。通过这两个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秋天的凉意和夜晚的寒冷,进一步增强了全诗的萧瑟之感。 颈联“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以天空中的云朵和地面上的露珠为喻,表现出诗人心中那种纯净、明亮的愿望。然而,这种愿望却难以实现,因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寒冷的、孤独的。 尾联“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表达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愁。这种思念无法得到回应,诗人只能独自叹息,尽显无奈与悲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望月》是一首唐代诗人姚崇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左右,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但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姚崇作为一位宫廷诗人,其生活相对安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远离世俗纷争。在宫廷生活中,他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也时常感慨世事无常。 与此同时,唐代文学逐渐崛起,特别是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致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秋夜望月》这首诗中,姚崇以秋夜的明月为引子,抒发了自己思念故乡的深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