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慙玉树宫。
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第二首诗如下:
幽谷秀峰景色宜人,月光映照石泉与石镜;山中鸟语花香,更显生机勃勃。周朝的君王很久前已远离瑶池的奢华,汉代的君主也惭愧于过去的辉煌宫殿。这里独特的祥和气氛,伴随着天地间的新鲜气息,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皇家车辇走过时的一片繁荣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二室:指河南嵩山附近的太室山和少室山。这里代指名山大川。
2. 三涂:古代指的中国的三条主要河流,即长江、黄河和淮河。这里也是代表广阔的土地。
3. 光地险:字面意思是地形险要,但在诗中表示地理辽阔,历史悠久。
4. 均霜揆日:字面意思是均匀霜冻和测量时间,在诗中表示天地间自然的节令变化。
5. 石泉石镜:是指山中自然形成的泉水和镜子般的湖泊。
6. 周王久谢瑶池赏:周王,指的是周穆王,他曾经骑八骏游历四海,此处用其典,表示出游的心境。
7. 汉主悬慙玉树宫:汉主,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曾修建了华丽的宫殿,此处用来反衬皇帝出行的高雅意境。
8. 别有祥烟伴佳气:这里的“祥烟”指的是瑞雪。
9. 轻辇:轻便的马车,在古代用于皇帝出游。
10. 葱葱:绿意盎然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石淙山的景色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首联写石淙山地势的险峻,突显了自然风光的壮丽;颔联通过“石泉石镜”和“山鸟山花”的形象,展现了山中无尽的生机与活力;颈联则以周王和汉主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于皇家贵族的向往之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与自然美景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山水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是唐朝诗人姚崇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具体年份未明,但依据诗人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推断,可能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唐玄宗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著名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皇帝崇尚文化艺术,鼓励文人墨客创作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著名文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姚崇作为这个时期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才横溢,深受皇帝的赏识。然而,他在官场上却历经坎坷。他曾两次被任命为宰相,但因与权臣不合而被罢免。尽管仕途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夏日游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盛世的赞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姚崇身处政治斗争中心,却依然能够保持超然的心态和高雅的品味,这正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