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秤诫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釐不差,轻重必得,是执衡持平之义也。 圣人为衡,四方取则。志守公平,体兼正直。用于天官,铨综斯得。行于里閈,纷竞以息。故南北以对,左右以持,秤物低昂,不差毫釐。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似之。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皆其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迺无失。嗟尔多士,钦哉勉旃。庶以观则,同夫佩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秤,作为衡量重量的器具,旨在寻求天地间的平衡。正直之士手握秤,以安定内心。在天,秤用以衡量日月星辰的运行;在人间,人们用秤来比较各种物品的价值。量物而平等给予,从政公平公正,分毫不差,轻重适中,这就是使用秤的意义。
圣人如秤,世人纷纷模仿。秉持公平正义,形体端正笔直。把秤用于天文观测,便能掌握天地之道。行走在乡里之间,纷争可以平息。因此,无论南北,还是左右,秤都能准确衡量物品的重量,分毫不差。即使是最细微的差距,也无法瞒过秤的测量,不论智者还是愚者都无法欺骗它。坚持诚信,摒弃欺诈,以公正压制自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君子之风尽显。
法律是全天下共有的法则,官员则是百姓的导师。自身行为端正,不需下命令百姓也会听从。身居低位而无怨,只因上级公正无私。所以说,上级所敬仰的,人人都会向往;我所教导的,人人都愿意效法。只要内心达到最大的公平,人们就能实现大同;只有心无旁偏倚,政治才能没有过失。各位同仁,你们要严肃对待啊!希望我们一起遵循这些准则,如同佩戴准绳一样始终遵循。
去完善
释义
1. 秤:古代称重量的工具,与今天的秤功能相似。
2. 衡:指衡量标准,即秤的准绳。
3. 天下之平:意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4. 君子:有德行的人。
5. 七政:古代指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大天文现象。
6. 齐:整顿,整治。
7. 万物:各种事物。
8. 称物平施:权衡事物的轻重,公平地对待他们。
9. 为政以公:作为官员要公正无私。
10. 毫釐不差:形容非常准确,分毫不差。
11. 轻重必得:掌握事情轻重的分寸,恰到好处。
12. 圣人为衡:圣人是众人的榜样和标准。
13. 四方取则:全国各地都以圣人为准则。
14. 天官:中国古代官职名称,这里指朝廷官员。
15. 铨综斯得:选拔官员时要公正无私。
16. 里閈:乡村,邻里之间。
17. 纷竞以息:纷争和竞争可以平息。
18. 南北以对:形容东西南北各有所对应。
19. 左右以持:表示权衡各方面因素,维持平衡。
20. 秤物低昂:衡量物品的价值,使之高低适中。
21. 不差毫釐:形容分毫不差。
22. 锱铢不惑:形容细节问题处理得当,无可挑剔。
23. 轻重无疑:形容处理事情的分寸掌握得很好,没有疑问。
24. 法者天下公器:法律是国家公正的工具。
25. 官者庶人之师:官员是百姓的老师。
26. 在下无怨:表示官员公正无私,下属没有怨言。
27. 无偏无党:不偏袒任何一方,不结党营私。
28. 心苟至公:内心如果能达到公正无私的境界。
29. 人将大同: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30. 心能执一:内心能保持专注如一。
31. 政迺无失:这样政策才不会出现失误。
32. 多士:众多士人,知识分子。
33. 钦哉勉旃:意思是请尊重并努力去做。
去完善
赏析
《执秤诫》这首诗通过秤的意象,表达了儒家“公正、公平”的理念。诗人以秤作为比喻,强调君子应当像执秤一样行事,坚守公平、正直的原则,使天平左右平衡,不因外界干扰而有所偏差。同时,诗中还提倡官员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让人们自觉跟随。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执秤诫》是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姚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16年,当时姚崇担任唐朝的尚书令兼宰相,正值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
姚崇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如辅佐唐玄宗推行“开元之治”,整顿朝纲,改革官僚制度等。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国家的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创作热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姚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许多具有深刻哲理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篇。其中,《执秤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对官员廉洁奉公的期许,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