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
两岸履声云外合,三州帆影月边归。
栏干独立秋风早,岂待鲈鱼始拂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和黄河两边的脚步声在云外汇集,三个州的船帆映着月光归来。
我独立在栏杆旁,早已感到秋天的萧瑟,难道非要等到鲈鱼时节才打算辞官离去?
去完善
释义
1. 两岸:指诗人所在的长桥两岸。
2. 履声:行人的脚步声。
3. 三州:此处可能指杭州、湖州、苏州三州。
4. 帆影:指船只的船帆在水面上的倒影。
5. 月边:月亮旁边。
6. 栏干:栏杆。
7. 秋风早:秋天的风提前到来。
8. 鲈鱼:此处借指思乡之情。
9. 拂衣:这里是指诗人决定辞官回乡。
去完善
赏析
《虹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俗的高洁情怀。首句“两岸履声云外合”通过描写江两岸人们的脚步声与远方的云雾交融,表现出了虹桥之下繁忙的市井生活。而次句“三州帆影月边归”则通过描述远处三州地区的帆船在月光下归来,进一步展示了虹桥一带水陆交通的繁华景象。诗人在颈联“栏干独立秋风早”中通过表达独自倚栏观望的景象,揭示了诗人在这喧闹中的冷静思考。尾联“岂待鲈鱼始拂衣”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贪图富贵的心态,展现出其高洁的品质和对自由的向往。全诗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虹桥地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虹桥》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蟠在北宋末年所创作的。杨蟠生活在宋朝这个时期,当时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而杨蟠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官,但是他也因为性格的原因,仕途并不顺利。
在北宋末年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北方的辽金等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到宋朝的统治地位。在这个特殊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忧虑和感慨。杨蟠也不例外,他在《虹桥》一诗中,通过对虹桥的美景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哀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