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晦庵南归

标题包含
送晦庵南归
二年摩手抚疮痍,恩与庐山五老齐。 合侍玉皇香案侧,却持华节大江西。 鼎新白鹿诸生学,筑就长虹万丈堤。 待哺饥民偏恋德,老翁犹作小儿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两年辛勤努力,双手抚摸过战后的创伤,这恩情与庐山的五位神仙一样高尚。在玉皇大帝的香案旁尽忠职守,如今却要离开去江西省担任高级职务。创建了新的教育体系,培育了无数英才,筑起了一道通往成功的坚实桥梁。那些饥饿的人们尤其感激你的大德,连年老的老人都如孩子般为你欢呼雀跃。
去完善
释义
1. 晦庵:指南宋哲学家朱熹。 2. 摩手:以手摩擦。形容尽心尽力地工作。 3. 疮痍:这里指社会民生疾苦。 4. 五老齐:庐山五老峰,此处喻指崇高的地位。 5. 合侍玉皇香案侧:喻指在朝廷得到重用。 6. 华节:华丽的符节。这里指显贵的官职。 7. 大江西:赣江一带。这里是朱熹的故乡。 8. 鼎新:更新,变革。 9. 白鹿诸生学:指白鹿洞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 10. 筑就长虹万丈堤:描述宏大的事业。 11. 待哺饥民:亟待救助的饥饿百姓。 12. 偏恋德:特别感激朱熹的德政。 13. 老翁犹作小儿啼:形容老年人依然充满活力。
去完善
赏析
《送晦庵南归》尤袤 这首诗歌通过对人物描绘和自然景色的融合,展现了诗人送别晦庵南归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通过描写晦庵治理地方的成绩,赞美他的才干和付出;三、四句暗示了诗人期望他继续施展才能的愿望,并通过“玉皇香案”这一象征,表达了对他的尊重;第五、六句则转向对其治理成果的描述,用“白鹿”和“长虹”的形象比喻了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民众生活的稳定;最后两句则以“待哺饥民偏恋德,老翁犹作小儿啼”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地方百姓对他离去的不舍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生动,寓情于景,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敬爱与颂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