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虏凯歌二十四首 其三
云航飞下北通州,弭檝胶西一战收。
千七百艘同日尽,始知飞将有奇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云端航行飞向北方的通州,停船在西边打赢了一场战斗。一千七百艘船只同一天被击败,才知道这位将军有非凡的策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航”:指行船,此处用来形容舟船快速航行。
2. “北通州”:北通州即通州,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在古代是北方的重要水运枢纽。
3. “弭檝”:平息战事之意。
4. “胶西”:地名,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一带,古代这里是著名的海盐产地,常常发生海战。
5. “千七百艘同日尽”:表示在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数量庞大的敌军船只。
6. “飞将”:汉代将军李广的称号,以其勇猛善战而闻名。这里代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去完善
赏析
周麟之的这首《破虏凯歌二十四首 其三》描绘了战争胜利的场面,通过对“云航飞下北通州”、“弭檝胶西一战收”和“千七百艘同日尽”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胜利的气势。诗中赞扬了将领的非凡智慧和勇气,正是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勇敢拼搏,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整首诗节奏紧凑,语言铿锵有力,令人热血沸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破虏凯歌二十四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周麟之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1127年,正值北宋灭亡、金国崛起的动荡时期。在这一年里,周麟之遭遇了家国破碎的巨大变故,他亲眼目睹了金兵入侵中原、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这种强烈的现实感激发了周麟之的创作热情,使他毅然投身于诗歌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入到抵抗金兵的斗争中,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些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周麟之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深感忧虑,试图以自己的诗篇唤起人们的觉醒,共同抵御外侮。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周麟之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悲壮的情感,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首《破虏凯歌二十四首 其三》中,周麟之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战场上的英勇景象,表达了抗击外敌、捍卫家园的决心。虽然岁月沧桑,但周麟之的诗篇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