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道场山

标题包含
登道场山
野吹竹色寒,下有古涧道。 牧儿放箠眠,牛马龁风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田野里风吹过竹林显得寒气逼人,山脚下有条古老的小溪缓缓流淌。 此时,牧羊童把鞭子放在一边小憩,他的牛和马在风中吃着嫩草。
去完善
释义
1. 道场山:地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 2. 野吹:指风吹过原野的声音。 3. 竹色寒:形容竹子在寒冷的风中摇曳生姿。 4. 古涧道:古老的溪流和山间小路。涧,山间的小溪。 5. 牧儿:放牧的儿童。 6. 放箠:谓放牧时执鞭休息。箠,鞭子。 7. 龁:咬嚼,这里指牛马吃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诗人以简洁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秋天的景象和山野间的日常生活。"野吹竹色寒"一句,形象地描述了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自然景象,同时传达出季节转换带来的寒凉之感。接着的"下有古涧道",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山中幽深的溪流,展现出山间景观的深静之美。 在诗的后两句中,"牧儿放箠眠"及"牛马龁风草",诗人以一个平易近人的视角观察并刻画了山野间的生活场景。牧童睡在捶边,牛马则在风中吃着草,这组生动的画面中既表现了村民的恬静生活,又传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境。全诗言简意赅,使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静谧与祥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道场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这一年,杜甫在洛阳遭遇政治挫折,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一职,他不愿出任,遂弃官而去,开始了一段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杜甫游历了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刻体验民间疾苦,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天宝三载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之后的繁荣期,但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深重的社会矛盾。杜甫在这一时期,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众苦难和时政弊端。 《登道场山》这首诗,就是杜甫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他在游历途中登上道场山,面对壮丽的山河景色,联想到国家的现状和自己的境遇,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诗中表达了杜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失意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