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滩声嘈嘈杂雨声,舍北舍南春水平。
拄杖穿花出门去,五湖风浪白鸥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河岸边的声音夹杂着细雨的声音,房屋南北间的春水平静如镜。
手握拐杖穿过花海走出家门,五湖间的风吹起浪花,白鸥飞翔轻盈。
去完善
释义
1. 滩声:河滩的水流声。
2. 嘈嘈杂雨声:形容雨水落在各种物体上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3. 舍北舍南:房屋北方或南方,这里指寺院的四周。
4. 五湖:古代对太湖的别称,也泛指全国江河湖泊。
去完善
赏析
首句“滩声嘈嘈杂雨声”是诗人描绘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纷杂的滩声和春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喧闹而又宁静的氛围。次句“舍北舍南春水平”则进一步突显了这种环境的和谐与宁静,透过房屋南北两方的窗口,可以看到平静如镜的春水,暗示着四季更替、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第三句“拄杖穿花出门去”,表现出了诗人的行动。拄杖穿行于鲜花丛中,寓意着诗人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身心得到了放松和愉悦。最后一句“五湖风浪白鸥轻”则展示了一幅更为开阔的画面:在五湖之上,风儿轻拂、浪花翻涌,白鸥翱翔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此句通过描写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暗示出僧人应顺其自然、心无杂念的生活态度。
全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从闹市到旷野的自然景色变化,体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同时,诗人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释法具之手,创作于公元845年前后。
在唐代,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各大宗派。当时的文人墨客对佛学颇有研究,许多僧人也是诗人和书法家。释法具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的诗歌作品既有深厚的佛家修养,又富有人生哲理。
在创作这首《送僧》时,释法具正处于唐武宗灭佛的时期。当时,由于佛教势力的扩张,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因此,唐武宗下令灭佛,焚毁寺院,没收僧尼财产,迫使大量僧尼还俗。在这背景下,释法具选择离开寺院,云游四方。
他送别的一位僧人朋友,可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迫还俗。然而,他们虽然失去了僧人的身份,但并没有放弃对佛教信仰的追求。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世俗所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