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天台
意在天台住过春,雪崖流水断桥分。
今因送子入青嶂,老梦荒荒落冷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天台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春天,山间的泉水和溪流使断桥分离。如今我送你进入青山翠嶂中,宛如梦境般的景象让我感受到那份苍茫与寒冷。
去完善
释义
天台:浙江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雪崖:形容山崖上白雪覆盖的样子。
流水:指山间溪水或瀑布。
断桥:破败的石桥,这里可能指的是通往天台山的古驿道上的某座桥。
青嶂:青山如屏障,这里指天台山的山峰。
老梦:老年时的梦想或理想。
荒荒:荒凉冷落的样子。
冷云:寒冷的云雾,比喻远离尘世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去往天台的诗歌。诗的开头,诗人以“意在天台住过春”这句表达了他想象中的天台之境,仿佛那是一个春天的仙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接下来的“雪崖流水断桥分”则是对这一意境的具体刻画,通过雪崖、流水、断桥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今因送子入青嶂,老梦荒荒落冷云”表达了送别僧人时的感慨。这里的“送子入青嶂”意味着送别僧人去往天台修行,而“老梦荒荒落冷云”则是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梦境破灭的哀叹。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关切,又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之天台》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的刘禹锡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42年,即唐朝晚期。在这段时间里,刘禹锡经历了多次的贬谪和起用,他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颇为波折。然而,尽管生活曲折,刘禹锡始终保持了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送僧之天台》时,刘禹锡正面临着又一次的贬谪。此时唐朝社会正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禹锡选择了以宗教为主题,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的“天台”是指浙江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诗人在诗中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与对友情的珍视相结合,表达了送别僧人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独特的诗歌风格,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