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
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兴。
持竿聊尔尔,至乐在游泳。
故人已龙飞,旌车远来聘。
掉头藐不顾,长揖辞万乘。
人生各有愿,可不安吾分。
是在易之干,曰遯世无闷。
至今堂前竹,苍翠有余润。
我行出祠下,敬谒仰胜韵。
愧负营口腹,驰驱违本性。
言归不敢迟,卖剑买鱼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先生的志向在于山水之间,溪谷山川为他的隐居生活增色添彩。他拿着钓竿随意地享受这样的日子,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游泳戏水。当昔日的朋友已官运亨通,乘坐华丽的马车远道而来邀请他时,他却毫不理会,只是礼貌地对他们说声再见便离开这荣华富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他只愿安守本分。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遁世无闷”吧。时至今日,那座庙前的翠竹依旧青翠润泽。当我走到那里的时候,怀着敬意瞻仰古人的遗韵。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忙于生计,违背了原本的天性。所以我要赶快回家,卖掉剑来购买一艘渔船,回归自然的怀抱。
去完善
释义
1. 先生:对老师的尊称,此处指姜太公。
2. 丘壑:比喻隐居的境地。
3. 溪山:溪流与山林。
4. 幽兴:隐逸的兴趣。
5. 尔尔:如此,这样。
6. 至乐:极至的欢乐。
7. 游泳:在水中游弋。
8. 故人:旧交,老朋友,这里指周文王。
9. 龙飞:指帝王兴起。
10. 旌车:插着羽毛装饰的车子。
11. 聘:聘请,指周文王邀请姜太公出仕。
12. 掉头:摇头,表示不屑一顾。
13. 藐不顾:轻视不理会。
14. 长揖:古代的一种礼节,弯腰举手以示敬意。
15. 万乘:万辆兵车,代指国家。
16. 各有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
17. 安吾分:安于自己的本分。
18. 在是:在此。
19. 易:书名,《周易》。
20. 干:卦名。
21. 遯世:避世隐居。
22. 无闷:没有烦恼。
23. 至今:到现在为止。
24. 堂前竹:钓鱼台前种植的竹子。
25. 苍翠:深绿色。
26. 余润:剩余的水分。
27. 我行:我的行为。
28. 出祠:走出祠堂。
29. 仰胜韵:敬仰那超越凡俗的高尚风范。
30. 愧负:感到惭愧和内疚。
31. 营口腹:维持生活。
32. 驰驱:快马疾驰。
33. 本性:天生的性情。
34. 言归:回到正题上。
35. 不敢迟:不敢拖延。
36. 卖剑:典当刀剑等兵器。
37. 鱼艇:捕鱼的小船。
去完善
赏析
《钓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处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首先,他以先生的志在丘壑和溪山的帮助为引子,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接下来,他通过描述自己持竿钓鱼的情景,表达了这种生活带来的至乐。然后,他用故人已飞黄腾达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功名的超脱。虽然有人慕名而来,但诗人却对此不屑一顾,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繁华的蔑视。他认为人生的追求各不相同,应该遵循自己的意愿,过适合自己的生活。于是,诗人以《易经》中的“遁世无闷”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诗的最后,他表达了对祠堂前苍翠有余润的竹林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还体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的鄙视,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台》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李处权之手,创作于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100年至1126年之间。这段时期,正值北宋灭亡的前夕,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处权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早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担任官职,但不久就被免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挫折。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李处权通过描绘钓鱼台的宁静景象,表达了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希望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地方,静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像他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