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峰 松峦
舟船摇摇大巫前,松间丝萝望缠绵。
屏风角转恰匝背,心在山头人倚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船在波涛中摇晃前行,临近大神庙前;松树与藤蔓交缠,形成一片繁茂的景象。屏风的转角处恰好环抱背部,我的心灵却早已飞向那山巅,身体却依然依靠在这小船上。
去完善
释义
《十二峰 松峦》阎伯敏
【注释】:
1. 大巫山:位于重庆境内,为巴山山脉的一部分,全长约100千米。
2. 丝萝:植物名,一种蔓生植物。这里用以比喻松树间的植被繁茂。
3. 屏风:指山脉在视线中如同屏风一样遮挡住远方的景象。
4. 恰匝:巧妙地转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舟船摇摇大巫前”形象地描绘了船只在大巫山前的景象,凸显出山水的壮丽。接下来的“松间丝萝望缠绵”则将视线转向山间的松树与藤蔓,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屏风角转恰匝背”一句则通过屏风角的转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景色的独特视角,也展示了山水的多层次性。最后,“心在山头人倚船”则以人与山的紧密相依,表达了诗人心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十二峰 松峦》是明代诗人阎伯敏所作。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文人墨客纷纷寄情山水,抒发壮志。
阎伯敏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曾游历蜀中,亲眼目睹了巴山蜀水的雄奇秀丽,心生感慨。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士人,他对国家治理提出了诸多建议,并以此表达忧国忧民之心。然而他的谏言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使他倍感惆怅。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蜀地十二峰的美景,尤其强调了松峦的壮丽。他借景抒情,表达了个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以及对统治者采纳民意的渴望。这首诗也展示了他在面对政治困境时,仍然保持着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乐观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