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楼
葛中藤杖竹籧篨,静夜江楼纵目初。
海兽擎山出彭蠡,玉龙衔水下匡庐。
三更云尽猿啼露,十里月寒人捕鱼。
已问湖山借圭角,他年来此老渔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竹编篮子里放着一根用藤条制作的拐杖,在寂静的夜晚登上江边的高楼俯瞰四周。
海浪汹涌如海兽撼动山脉,庐山则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
到了深夜,云朵散去,只听见猿猴悲鸣,露水凝集;月光洒满江面,寒气逼人,却有渔夫捕鱼而作。
我已经向湖泊山峰借了些许灵感,将来我还会来到这里与渔民和樵夫共度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葛中:指用葛纤维制成的衣料。
2. 藤杖:藤条制作的拐杖。
3. 竹籧篨:竹子编成的竹筐。
4. 海兽:传说中的神秘生物。
5.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
6. 玉龙:喻指瀑布或溪水。
7. 匡庐:庐山别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
8. 三更: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即五更,三更相当于现代时间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9. 云尽:云雾散去。
10. 猿啼:猿猴的叫声。
11. 十里:约数,表示距离较远。
12. 捕鱼:捕捉鱼类的活动。
13. 湖山:湖泊和山脉的合称,这里代指江南山水。
14. 圭角:比喻高低不平的山峰。
15. 老渔樵:年老的渔夫和樵夫,这里指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星子楼》是明代诗人胡致隆的一首描绘江景的诗作。诗人在夜晚登上星子楼,放眼望去,江面、群山、云雾、月色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在描写这些景象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画面生动形象。下面是对《星子楼》的赏析:
首联“葛中藤杖竹籧篨,静夜江楼纵目初”,诗人以葛、藤杖、竹等为杖,表明自己闲适的心境。同时,“静夜江楼纵目初”也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和地点是在江楼之上,为接下来的景物描绘作了铺垫。
颔联“海兽擎山出彭蠡,玉龙衔水下匡庐”,诗人以海兽和玉龙比喻山与水,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其中,“彭蠡”指彭蠡泽(即鄱阳湖),“匡庐”则指庐山。这两句诗把江水比作下山的玉龙,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之下,长江从鄱阳湖流出时的磅礴气势。
颈联“三更云尽猿啼露,十里月寒人捕鱼”,诗人通过描述半夜时分,云散露晞,猿猴啼鸣的景象,进一步展示了江边的自然生态。接着又以月色中的捕鱼人为素材,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
尾联“已问湖山借圭角,他年来此老渔樵”,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向大自然学习,像渔夫和樵夫那样过上简单、悠闲的生活的愿望。这里,“圭角”指的是锐利的石头,诗人将之比喻为湖光山色所蕴含的智慧与气度,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星子楼》通过对夜间江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上,胡致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画面感强烈,情感表达丰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星子楼》是宋代诗人胡致隆的一首著名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波折后,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观察愈发深入。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文化思想为主导,科举制度也逐渐兴起。士人们渴望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徇私舞弊、士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现象使得许多士人深感失望和无奈。
胡致隆本人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尽管他努力求取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因此,他在《星子楼》一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以星子楼的意象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