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诗
当年谁为裹玄黄,潮打孤城草木荒。
华表竟无新信息,断碑空有碎文章。
云埋紫盖峰何在,烟锁青田道正长。
遥想华亭披道氅,夜随明月过钱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英雄们身着黑黄色的战衣,犹如孤城的草木被浪潮淹没而显得荒凉。石柱上没有更新信息,断裂的石碑上却还留存着破碎的文字篇章。云雾遮盖了紫色的山峰,青田之路被烟雾笼罩却依然漫长。想象着身穿道袍的修道者,夜晚伴着明亮的月光走过钱塘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瘗鹤铭诗:这是一首描绘埋葬仙鹤场景的诗。
2. 裹玄黄:指用黑布包裹的骨灰。这里指代埋葬仙鹤。
3. 潮打孤城草木荒:描述江边的景色。潮水拍打着孤独的城墙,周围草木丛生,显得荒凉。
4. 华表:中国古代用于纪念、标记的石柱。这里指的是葬鹤石碑。
5. 碎文章:形容破碎的碑文。
6. 紫盖峰:中国湖南省的一座山峰。这里是用来比喻葬鹤的山峰。
7. 青田:浙江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是用来形容云雾缭绕的地方。
8. 华亭:上海市的一个区。这里是用来比喻葬鹤的地方。
9. 披道氅:披着道士的法衣。
10. 夜随明月过钱塘:描述夜晚伴随明月渡过钱塘江。
去完善
赏析
《瘗鹤铭诗》是一首描绘作者游览古迹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诗中的“裹玄黄”、“潮打孤城”、“草木荒”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历史长河中的人事沧桑和自然变迁。诗人通过对比古迹的新旧,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云埋紫盖峰、烟锁青田道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在结尾处,诗人以“遥想华亭披道氅,夜随明月过钱塘”的画面,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瘗鹤铭诗》是南宋诗人胡致隆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以葬鹤为题,实际上是借物抒怀,表达对母亲的深切哀悼之情。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54年,时值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发。
在创作《瘗鹤铭诗》这一时期,胡致隆的境遇颇受波折。他本是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但因不满朝政的腐化堕落,多次上疏直言进谏,最终遭贬谪。在这期间,他的母亲不幸离世,使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宦官、权臣争权夺利,导致政治腐化;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下侵扰,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外患。在这种背景下,胡致隆有感于时事,通过葬鹤这一题材,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悼念,同时也隐含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