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
倚天松骨冷,背日海云高。
淮上人垂櫜,阁中客赠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高的倚天长松下,感觉松骨的寒冷;背靠太阳,望着远方海上的白云飘飘。
在淮河边上的人们把背包放下休息,阁楼里的客人送给我一件袍子保暖。
去完善
释义
1. "倚天":形容松树的挺拔高大,可以接近天际。这里用来比喻松树的高大。
2. "松骨冷":指松树被冬天寒冷的气候影响,形象地表现出冬天的寒冷。
3. "背日":指松树生长在向阳的地方,阳光不能直射到树身,因此感到寒冷。
4. "海云":指海上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用来描绘远处的景色。
5. "垂櫜":指行囊低垂,表示旅行者衣衫褴褛的情景。
6. "阁中客":指在亭台楼阁中居住的人。
7. "赠袍":指给予衣物以保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寒冷景象和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首句“倚天松骨冷”以松树作为意象,表现出了冬天严寒的特点,同时也象征了诗人在严冬中的坚韧精神。第二句“背日海云高”则通过海上的云彩映衬出太阳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冬日阳光微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暗指自己的志向高远,面对困难仍能坚持到底。
接下来两句“淮上人垂櫜,阁中客赠袍”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淮河边的百姓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破旧的衣裳,显得十分贫寒;而诗人和朋友们则在阁楼之中相互赠送衣物,表达出彼此深厚的关怀之情。这两句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同情心和友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色的描绘和对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情谊的描述,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毅精神和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寒》是南宋诗人胡致隆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确定。
胡致隆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胡致隆在诗中通过对冬日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在诗中写道:“寒风呼啸冰雪舞,山野寂静白茫茫。”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冬日严寒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胡致隆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寻求改革和发展。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