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简仁山海老用山谷赠灵源老人韵

标题包含
简仁山海老用山谷赠灵源老人韵
禅闗无复老莱衣,陟屺心摧怨夕晖。 泣血可怜犹不死,望乡无处欲何归。 仁山老子方传法,枯木堂中久息机。 不见桃花并柏树,焉知四十九年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处权,字伯行,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文人、词人。他生于公元1076年,卒于公元1159年,享年83岁。 李处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邦献是北宋时期的进士。李处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文中“禅闗”指佛家的修行之地,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禅修处;“无复老莱衣”是借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这里译为现代文表示:没有再看到慈祥的母亲了;“陟屺心摧怨夕晖”中的“屺”指的是山,这里是比喻渴望亲情的心情,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登山时心中充满哀伤和怨恨,因为夕阳象征着人生迟暮;“泣血可怜犹不死”是指眼泪流干却还活着的状态,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悲哀到极点但仍然坚强的活着;“望乡无处欲何归”中的“望乡”表示思乡之情,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望着故乡的方向却无法回去,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归宿;“仁山老子”指的是信奉仁爱的人,“方传法”是指刚刚传播佛法,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刚传播仁爱之道的人;“枯木堂中久息机”是描述一个不再追求世俗之事的地方,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在荒废的庙堂里长期停止世俗的追求;“不见桃花并柏树”是指看不到桃花与柏树交相辉映的美景,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看不到桃花盛开、柏树参天的景象;“焉知四十九年非”是借用苏秦悬梁刺股的典故,这里译为现代文可表达为:谁知道过了四十九年是不是一种成长呢?
去完善
释义
1. 禅関: 指佛家的修行之地,即寺庙。 2. 老莱衣: 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七十岁时还穿着儿童的衣服以娱乐其亲,故有"老莱衣"之典,代指孝养父母的人。 3. 陟屺: 登高的意思。 4. 夕晖: 夕阳的光辉,比喻晚年。 5. 泣血: 极其悲痛的样子。 6. 仁山: 双关语,既指人的道德品质,又暗指仁山老先生的尊号。 7. 枯木堂: 是指寺院的殿堂名,常常借喻禅宗高僧的清修之地。 8. 息机: 放弃世俗的欲望,一心向佛的意思。 9. 柏树: 柏树的象征意义是坚韧不拔,长寿,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10. 四十九年非: 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前,曾跟随各种不同的老师学习,经历四十九年的辛苦努力,才大彻大悟,明白从前所学的都是错误的,所以称"四十九年非"。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简仁山海老用山谷赠灵源老人韵》中,李处权通过对“禅闗”、“老莱衣”、“陟屺”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悲哀和忧虑。其中,“禅闗无复老莱衣”意味着佛法已不再适用,“老莱衣”比喻道德准则的沦丧;“陟屺心摧怨夕晖”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事变幻的无奈和对家乡思念的强烈情感。接下来,“泣血可怜犹不死”一句暗含了诗人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绝望与挣扎;“望乡无处欲何归”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感到迷茫的心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李处权转向描述“仁山老子”与“枯木堂”这两个形象,表达了“仁山老子”在传教过程中依然坚持信念的品质,而“枯木堂”则象征着佛教的寂灭境界。最后,通过“不见桃花并柏树,焉知四十九年非”这一问句,诗人以桃花和柏树的对比,暗示出岁月沧桑,生死轮回的观念,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简仁山海老用山谷赠灵源老人韵》是南宋诗人李处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0年,即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这个时期,李处权因战乱与家人离散,流落江南一带,生活颇为困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南宋正值金兵南侵的战乱时期,国家局势紧张。面对这种时代背景,李处权一方面感叹国家民族的苦难,另一方面又对故乡亲人充满思念之情。因此,在这首诗中,他借用苏东坡的诗句,向仁山海老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