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端礼见寄
自昔孤芳难寄林,乱离漂泊却须禁。
春风不解廽双鬓,夜雨何堪搅寸心。
薄日花光怀杜曲,清流竹色梦山阴。
从来玉石昆山火,臭味多君肯嗣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孤单的美好难以寄托在树林中,混乱与离别使我不得不克制自己。春天的风不懂如何去安慰我头上的白发,夜晚的雨更无法理解我的内心。阳光下的花朵和光彩使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清澈的流水和绿色的竹子让我梦想去游览山阴之地。自古以来,玉石和昆山之火就是美丽的象征,感谢你如此多的关心和共鸣,愿意继续传播美好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次韵端礼见寄》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七言律诗。此诗情感深沉,表达诗人身处乱世的心情以及对于故土的思念。以下是词句注释:
1. 自昔孤芳难寄林:这句意为自古以来就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寄托自己的才华。其中“孤芳”表示独特的才学;“寄林”则指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
2. 乱离漂泊却须禁:这句描述了在战乱流离中不断迁徙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奈与忍耐。其中“乱离”指的是战争或动乱导致的生活不安定;“却须禁”表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必须坚强地生活下去。
3. 春风不解廽双鬓:这句表达了诗人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无法留住青春的无奈之情。其中“春风”隐含时间之意;“不解廽双鬓”意为春风吹过,使诗人的双鬓增添白发,象征年华老去。
4. 夜雨何堪搅寸心:这句描述了夜晚的雨声使得诗人内心的忧虑更加沉重。其中“夜雨”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和不平静的内心;“何堪搅寸心”表示诗人无法承受这纷扰的内心世界。
5. 薄日花光怀杜曲:这句表达了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怀念之情。其中“薄日花光”描绘了阳光照耀下花朵的美丽景象;“杜曲”代指诗人的故乡,位于今陕西西安一带。
6. 清流竹色梦山阴:这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纷扰,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其中“清流竹色”描绘了山间清澈的小溪和翠绿的竹林;“山阴”为山的北面,此处象征远离尘世的地方。
7. 从来玉石昆山火:这句比喻珍贵的人才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焕发光彩。其中“玉石昆山火”意指珍贵的玉石即使在烈火中也能保持其光泽;“臭味多君肯嗣音”则表示诗人认为自己遇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愿意共同传承文化的薪火。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自昔孤芳难寄林,乱离漂泊却须禁”中,诗人首先以“孤芳”自喻,表达了其独特的个性与才华难以被世人理解接纳的无奈。接着以“乱离漂泊”概括自己一生曲折遭遇。这两句表达出诗人在世无偶、遭逢不幸的命运中,仍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颔联“春风不解廽双鬓,夜雨何堪搅寸心”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心情。春风吹拂却未能为诗人解开缠绕的发丝,如同现实中的困境无法轻易破解;而夜晚的雨声更增添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烦恼。这里借春风、夜雨的景象,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困厄和对人生挫折的无奈。
颈联“薄日花光怀杜曲,清流竹色梦山阴”,诗人以日光映照花朵、溪水滋养翠竹,来比喻自己对美好景色的眷恋,以及对杜甫、谢灵运等古代诗人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怀杜曲”、“梦山阴”,不仅表达了对杜甫、谢灵运等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壮志与抱负。
尾联“从来玉石昆山火,臭味多君肯嗣音”是诗人表达同道之谊和对友人的期许。他坚信真正的朋友之间会彼此珍惜、理解和支持,无论处境如何艰难,都不会改变这一初衷。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珍视友谊、矢志不渝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次韵端礼见寄》是南宋诗人李处权所作。李处权生活于公元1183年至1249年,他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所经历的社会环境。
在李处权生活的年代,南宋正处于战乱时期,金国不断侵扰边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李处权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49年左右,当时李处权已经年老体衰,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这首诗中,他以“端礼”为寄托,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总的来说,《次韵端礼见寄》是李处权在这一特殊时期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