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拄杖颂寄松源和尚

标题包含
拄杖颂寄松源和尚
七尺乌藤挂东壁,春风忽来生两翼。 鞭起飞龙趁不得,洞庭搅碎琉璃碧。 去兮去兮明历历,梅花影里休相觅。 为雨为云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如净,俗名李如净,字无垢,号憨山,明朝时期著名高僧。他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释如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然而,他对世俗功名并无兴趣,...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七尺长的黑藤挂在东墙上,春风突然吹过,长出两个翅膀。 鞭策飞龙却追不上它,洞庭湖水被搅动得如玻璃般碧绿。 离去吧,离去吧,光明而清晰,在梅花影子里不要寻找。 化为雨水和云朵从古至今,从古至今是多么稀少而有限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乌藤:即指竹杖或木杖。 2. 挂东壁:意指将竹杖倚靠在墙上。 3. 两翼:这里形容竹子分枝生长。 4. 飞龙:此处可能比喻有作为的人。 5. 洞庭:即指湖南省的洞庭湖。 6. 琉璃碧:表示如同琉璃般清澈透明的水色。 7. 去兮去兮明历历:形容离去的姿态分明可见。 8. 梅花影里休相觅:示意不要在找寻自己了,代表诗人的洒脱心态。 9. 为雨为云:化用杜甫的诗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表达自己在江湖中历事而变得迷茫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拄杖颂寄松源和尚》中,释如净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跨越古今的画卷。诗中的“七尺乌藤”象征着他手中的拄杖,而“春风”则象征着生命力和创造力。当这两者相遇时,拄杖仿佛生出了双翼,化身为飞龙在天空中翱翔。这句诗既表现了拄杖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生命的活力和创新使一切皆有可能。 接下来的诗句“鞭起飞龙趁不得,洞庭搅碎琉璃碧”进一步描述了这根神奇拄杖的力量。即使鞭子挥动得再快,也无法追赶得上这条飞龙;它在洞庭湖上翻腾,将湖水搅得如同破碎的琉璃般斑斓。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拄杖的神奇威力,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而后两句“去兮去兮明历历,梅花影里休相觅”则以舒缓的笔调,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去兮去兮明历历”表明他已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得失。“梅花影里休相觅”则意味着他在静观自然的同时,内心也变得宁静淡泊。 最后两句“为雨为云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极”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意识到生命如同雨水和云朵,自古以来便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如此周而复始,以至于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模糊不清。这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拄杖颂寄松源和尚》是南宋时期诗人释如净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2世纪初叶,即南宋初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时期,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南宋对峙,政治局势复杂。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释如净作为一名佛教僧人,他的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他通过拄杖这一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也追求个人精神的升华。这首诗歌正是释如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抒发自己情感和思考的作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