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折桂令·中秋

标题包含
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词歌赋见长。他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后...查看更多
阿不思
去完善

译文
谁打磨了那轮明亮的圆月,照亮了整个天地,映透了山河?晶莹的露水在空气中流动,洗净了秋天的天空和银河的波浪,它比平常夜晚的光线更清澈,丝毫不会影响到桂花树下的影子。我放声歌唱,试图向嫦娥发出疑问:在这美好的夜晚,不饮酒欢庆,又会如何呢?
阿不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折桂令:曲牌名。 2. 一轮飞镜:指圆月。 3. 谁磨:指月亮之明亮如镜子般映射。 4. 乾坤:天地之间。 5. 印透山河:映照着河山大地。 6. 玉露:指洁白的月光。 7. 泠泠:形容清凉。 8. 银汉:银河。 9. 比常夜清光更多:指中秋节的月光比平常更明亮。 10. 无碍:不受阻碍。 11. 桂影婆娑:形容桂花树摇曳生姿。 12. 老子:作者自称。 13. 高歌:唱出心中豪放的歌曲。 14. 为问:请问。 15. 嫦娥: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女。 16. 良夜:美好的夜晚。 17. 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18. 不醉如何:只有喝醉了才能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阿不思
去完善
赏析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著名词人张养浩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中秋节明亮的月光和美好的夜景,同时也表达了他渴望与嫦娥共度的美好愿望。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面被打磨过的镜子,展现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润。接下来的两句“照彻乾坤,印透山河”进一步强调了月光的强烈,仿佛能够照亮整个世界,映透所有的山川河流。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具体景象:“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这里的“玉露”指的是露水,而“银汉”则是指银河。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秋天的夜晚,露水和月光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使得整个夜空显得格外美丽。 紧接着,作者指出,与平时相比,中秋节的月光显得更加清澈明亮,甚至连桂树的影子都变得更加婆娑多姿。这表明作者对于中秋节的月光有着极高的赞美之情。 最后,作者表达了他的期望:他希望能像古人那样高声歌唱,与天上的嫦娥共度这美好的夜晚。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美好夜晚,如果不尽情地喝酒、唱歌,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享受呢?
阿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的散曲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319年的中秋夜,元文宗天历年间。在这一年,元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张养浩对现实生活深感不满和忧虑。 在此之前,张养浩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因得罪权臣而辞官归隐。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民生疾苦,同情百姓苦难,同时也亲身感受到时代的动荡。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患意识日益加深,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这个特殊时期,元朝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此外,科举制度被废止,知识分子地位下降,社会风气颓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养浩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切之情。 《折桂令·中秋》正是这一时期张养浩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在这首散曲中,张养浩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中秋明月的美景,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阿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