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三首 其九
黄蘗棒头曾不顾,高安拳下错商量。
从兹徧界生荆棘,佛法初无一寸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颂古十三首 其九》是唐代僧人释德光的诗作,描绘了禅宗佛学的历史与传承。这首诗歌涉及到了两个禅宗故事:黄蘗敲驴图和高安担板图。下面是诗句的注释:
1. 黄蘗:即黄櫱禅师,唐朝著名的禅宗大师,因以杖击驴而著名,表示禅机不悟则不应答。
2. 高安:指高安和尚,五代十国时期的高僧,善于用禅宗问答引导学人,主张弟子应与师傅争辩。
3. 遍界:佛教用语,指遍布于整个世界,意为广泛传播。
4. 荆棘:喻指阻碍、困扰。
5.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方法。
6. 一寸长:指微不足道的增长,这里表示佛法并非绝对,需要不断进步和发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黄蘗棒头曾不顾,高安拳下错商量”的意象描绘出了释德光的坚定信仰和无畏精神。他以禅杖为武器,拒绝妥协与退让,坚决捍卫真理,展示出禅宗大师的风采。接着,诗人提到这一行为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纷争与误解,实际上暗示了宗教冲突的现实,并以此反映出佛学的艰难处境。最后,诗人通过“佛法初无一寸长”的感慨,表达了对佛学智慧的尊重和对未来佛教发展的期望。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哀伤的氛围,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三首 其九》是北宋时期高僧释德光的一首五言诗。释德光(985-1067年)是宋初著名的高僧,曾在京城的相国寺担任主持。他的这首诗歌展示了他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创作这首诗时,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此时,佛教在中原地区依然有广泛的影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此时期得到了发展。释德光作为一位著名的高僧,深受朝廷和百姓的尊重,他在相国寺的开坛讲法,使得禅宗思想得以传播。
在这段时间里,释德光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经被任命为相国寺的主持,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了这个职位。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佛法的研究和传播。他在相国寺开坛讲法,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聆听,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为他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