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右史论诗道
我尝论诗始,其道最希夷。
神工裂浑沌,声音相雄雌。
物理何巨细,人性无妍媸。
当其天真发,各鸣志所之。
斯民朴未散,粹如玉不疵。
老穉壤衢日,君臣赓歌时。
下逮雅颂作,间列民风熙。
怡愉且密勿,和厚无浇漓。
固经圣人择,要匪古义亏。
屈宋变赋体,苏李五字诗。
七字追迅电,陶谢萦寒漪。
虽各骋逸思,犹如观尊彜。
但有奇古意,了非斧凿姿。
伤心玉台后,巧丽争纷披。
雕锼以为工,叫噪以为奇。
诗乃一技尔,那复古道为。
有唐李与杜,切切哀其衰。
稍欲复古作,便觉骚些遗。
后人好异论,咸酸各行私。
白以诡见斥,甫以朴见嗤。
那知托奥妙,中有真趣怡。
昧昧作者流,行行信且疑。
我尝任胸臆,谓自唐无诗。
山川或登览,朋友或聚离。
颇以悲喜意,吐作蹇复辞。
岂有肩古作,聊欲支倾欹。
子云不可待,赏者又复谁。
所以拜坛下,傥令佐鼓旗。
庶几皇甫谧,犹能知左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经谈论诗歌的起源,它是最深远、难以捉摸的艺术。
如同造物主撕裂混沌,赋予诗歌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声音。
无论是细微的事物还是宏大的命题,人性中没有美好与丑陋之分。
当人们真实地表达情感,他们的诗歌就各自传达了他们的心声。
那时的人们朴实无华,他们的品质就像无瑕疵的美玉。
老老少少在日常生活中,君主和大臣共同歌唱。
直到《诗经》和《颂》的出现,民间的风俗也日益繁荣。
人们在生活中享受着诗歌,和睦深厚的人际关系没有淡薄。
这些诗在圣人严格的筛选下流传下来,并没有损失古老的含义。
从屈原、宋玉的赋到苏武、李陵的五言诗,再到杜甫、陶渊明的诗歌,尽管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但它们都像古代青铜器一样具有深厚的内涵。
虽然形式各异,但都源于自然的灵感,不是后天刻意雕琢出来的。
令人遗憾的是,唐代以后的诗歌变得越来越追求华丽,失去了原本的自然之美。
后来的评论家们对诗歌的评价各有偏颇,白居易因为奇特而受到批评,杜甫因为质朴而被嘲笑。
他们不知道其实真正的美妙隐藏在诗歌中,只是被那些盲目的诗人忽视了。
所以我总是勇敢地表达自己,认为唐朝之后就没有什么好诗了。
或许有些感慨于山川的壮美,或是怀念离别的朋友,我把这些悲伤喜悦的情感化为文字。
这并不是想要比肩古人,只是想稍稍纠正诗歌的倾斜。
我们不可能等到扬雄那样的大师来评价我的诗歌,欣赏的人又是谁呢?
所以在诗歌的殿堂里,我希望我能成为鼓舞士气的一员。
也许有一天,像皇甫谧这样的鉴赏家还能知道左思的价值。
去完善
释义
《与程右史论诗道》注释:
1. 希夷:指深远微妙的事物。
2. 浑沌:混沌,宇宙尚未形成的原始状态。
3. 雄雌:这里指诗歌中不同声音的对比与和谐。
4. 妍媸:美丑。
5. 当其天真发:当诗人抒发其真实情感之时。
6. 各鸣志所之: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和理想。
7. 朴未散:指百姓朴实无华的品质还没有丧失。
8. 老穉壤衢日:老人和小孩在乡村道路上度过时光。
9. 君臣赓歌时:君臣共同创作诗歌的时代。
10. 下逮雅颂作:从风雅颂的创作开始。
11. 间列民风熙:民间风俗和音乐繁荣发展。
12. 怡愉且密勿:欢愉气氛浓厚且密切无间。
13. 和厚无浇漓:人际关系和睦且无勾心斗角。
14. 固经圣人择:诗歌经历了圣人的选择和修改。
15. 要匪古义亏:古人的诗歌精神没有缺失。
16. 屈宋变赋体:屈原和宋玉改变了赋的文体。
17. 苏李五字诗:苏武和李陵的五言诗。
18. 七字追迅电:七言诗如电光般迅速传播。
19. 陶谢萦寒漪: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川诗交织在一起。
20. 虽有奇古意:虽然他们表现出了奇特的古代意境。
21. 了非斧凿姿:但并非刻意雕琢。
22. 伤心玉台后:感叹后世诗歌创作的堕落。
23. 雕锼以为工:过分雕琢以求工。
24. 叫噪以为奇:喧闹争胜以为奇特。
25. 有唐李与杜:唐朝的李白和杜甫。
26. 切切哀其衰:痛心疾首于诗歌的衰落。
27. 骚些遗:屈原的离骚精神丧失。
28. 后人好异论:后代诗人在观点上多有差异。
29. 白以诡见斥:李白因其奇特风格受到排斥。
30. 甫以朴见嗤:杜甫因其质朴风格受到嘲笑。
31. 那知托奥妙:不知晓其中深藏的奥秘。
32. 中有真趣怡:其中蕴含着真正的乐趣。
33. 昧昧作者流:那些懵懂无知的诗人。
34. 行行信且疑:对于诗歌创作既相信又有疑虑。
35. 我尝任胸臆:我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
36. 谓自唐无诗:认为唐代以后就没有好的诗歌。
37. 山川或登览:游览山水的经历。
38. 朋友或聚离:与朋友相聚和别离的体验。
39. 颇以悲喜意:以悲伤喜悦的心情。
40. 吐作蹇复辞:表达出复杂曲折的诗句。
41. 岂有肩古作:岂能肩负起复兴古代诗歌的重任。
42. 聊欲支倾欹:勉强想要支撑起倾斜的天平。
43. 子云不可待:期望扬雄(子云)那样的文人难以实现。
44. 赏者又复谁:欣赏和理解我的诗歌的人又是谁呢?
45. 所以拜坛下:因此向诗歌圣地礼拜。
46. 傥令佐鼓旗:希望能有人帮助我敲击鼓声传布诗歌。
47. 庶几皇甫谧:也许会有像皇甫谧那样的知音。
48. 犹能知左思:仍然能够理解并欣赏左思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与程右史论诗道》是南宋诗人萧元之创作的一首长诗。在这首诗中,萧元之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和对历代诗人的评价。诗人认为诗歌的精髓在于抒发真情实感,展现人性的纯朴之美。他认为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的杜甫、李白等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这个特点。然而,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许多人过于追求技巧和华丽辞藻,导致诗歌失去原本的真趣。因此,他主张诗歌应该回归古道的质朴之美,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个人情感的真诚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程右史论诗道》是南宋诗人萧元之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时期。
在那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北伐抗金成为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焦点。而诗歌在当时被视为士人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途径。萧元之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此感同身受,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刻见解。
诗中的“风骚”一词指的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代表了儒家传统诗歌的正统地位;而“美刺”则指赞美与讽刺相结合的诗风,体现了诗人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担当精神。在此背景下,萧元之与程右史(疑为南宋著名政治家程珌)探讨诗歌创作之道,强调诗歌应当继承“风骚”之美刺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寓情于景,发挥诗歌应有的社会功用。
总之,这首《与程右史论诗道》诞生于南宋政局动荡的特殊历史时期,诗人萧元之以激昂的笔调,表现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