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帆园修建大悲道场同谦长侄宿客寮分赋

标题包含
帆园修建大悲道场同谦长侄宿客寮分赋
祇园钟磬罢,香灺几曾残。好月明窗漏,灵风动刹竿。人心灯下静,草屋夜中寒。一自闻方响,禅床睡未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祇园里钟声敲毕,香烛已然燃尽。月色照亮窗户,清凉的风吹动着寺庙的竹竿。人在灯下心静如水,茅屋在夜色中显得清冷。听到钟声之后,即使在禅床上也难以入睡。
去完善
释义
祇园:祗树给孤独园的省称,原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印度居士舍卫国国王请其说法的地方,后指佛教寺庙园林。钟磬:钟声与磬声,代指寺院僧众的早课或晚课结束。香灺:香烛熄灭后的残烬。月明窗漏: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灵风:幽微的神圣之风。刹竿:佛教寺院的幡杆,代指寺院。灯下静:夜晚点灯的环境下保持内心的宁静。草屋夜中寒:在简陋的屋子里感受到夜晚的寒冷。方响:古代的打击乐器,类似编钟。禅床:供僧人坐禅休息的床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夜景的诗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院夜晚的景象,从钟声、烛光、月光、风声等元素入手,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在听闻钟声后的感悟,使人感受到了寺庙之夜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帆园修建大悲道场同谦长侄宿客寮分赋》是何绛在清代乾隆年间创作的诗歌。此时正值清朝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佛教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何绛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世事变迁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何绛从小刻苦读书,终于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然而,宦海沉浮让他深感世事无常,遂萌生出世之念。在一次回乡省亲时,何绛偶然结识了一位高僧,受到佛法启示,决定辞官出家为僧,法号道成。 在寺庙生活中,何绛勤修苦练,结交了许多同道好友。有一天,他们来到帆园修建大悲道场,在客寮共度一晚,并分赋诗作。何绛以此诗抒发了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清朝乾隆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人墨客与僧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